兰大主页
English
菜单
首页
中心概况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文献资料
学术平台
校友园地
杨建新教育基金
《中国民族学》集刊
首页
中心概况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文献资料
学术平台
校友园地
杨建新教育基金
《中国民族学》集刊
主页
>
学术争鸣
“我”在“他”中
2022-04-10
变化逻辑下的文化跨越——一个人类学者村里村外的记录与反思
2022-04-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把握“四对关系”
2022-03-30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2022-03-30
解构“攀附”:民族起源的多源性与族源记忆中的华夏叙事根由
2022-03-09
走进“边城”,微观苗疆社会——陈瑶读《制造边缘性》
2022-03-09
“超国家化”对现代国家的挑战: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2022-03-05
“路学”视角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路径探讨——以 “绿色江河”及其志愿者为分析对象
2022-03-05
宗族的由来
2022-02-14
一个多物种的本体论转向?
2022-02-14
蔡元培,远在的民族学丰碑
2022-02-01
国内外人类学的铁路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2-02-01
略论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兼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01-28
中国与伊斯兰世界:评《宅兹中国》日译本
2022-01-28
杨建新的丝绸之路研究
2022-01-22
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
2022-01-22
情与器的多重世界:雪域高原的生命和环境
2021-12-31
社会学何为
2021-12-31
聚落的三重性: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
2021-12-13
民国边疆研究理念、路径的探索——评《学术与时势:民国时期的边疆研究》
2021-12-13
中国复杂社会的出现:以良渚为例
2021-11-12
从反现代主义到重建现代性:哈尔·福斯特的“后结构主义后现代”理论立场
2021-10-26
迈向中国的新人类学
2021-10-26
吴文藻博士学位论文在国内出版
2021-09-23
集市的人类学研究:理论、民族志、批评
2021-09-12
国家结构意义上的民主集中制 ——列宁关于多民族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探索
2021-09-12
民族史研究中的“他者”视角———跨语际交流、历史记忆与华夷秩序语境下的回回形象
2021-08-27
治理研究:正本清源
2021-08-27
建构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史的知识体系
2021-08-17
如何破茧成蝶?——论边疆研究的范式转换与中国边疆学的建构
2021-08-07
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
2021-08-07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淡化族际差异抑或强化族际纽带?
2021-08-07
“丝绸之路”一词确为李希霍芬首创吗?
2021-07-17
民族走廊研究四十年:领域知识生产分析及反思展望
2021-07-06
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2021-06-23
人类学的多模态转向及其意义
2021-06-11
中国的人口国民化研究
2021-06-11
人类学参与区域研究的历史逻辑
2021-05-31
“人民”话语与国家认同——当代中国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政治学分析
2021-05-18
中国民族研究的重大转变:从借用国外理论到建构中国学派
2021-05-18
«
<
1
2
3
4
5
6
>
»
中心概况
历史沿革
中心简介
组织机构
学术委员会
师资力量
荣休教授
杨建新教授
马曼丽教授
洲塔教授
王希隆教授
闫丽娟教授
武沐教授
宗喀·漾正冈布教授
王建新教授
在职人员
教授
外籍教授
青年研究员
副教授
讲师
教辅人员
博士后研究员
兼职人员
兼职博导
离职人员
特聘教授
教授
其他
学科建设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国家级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
特色实验室
科学研究
特色方向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科研奖励
人才培养
本科生
本科生教学
本科生科研
本科生田野实习
硕士生
博士生
博士后流动站
文献资料
《西北史地》
《中国民族学》集刊
图书资料室
在线数据库
文献目录
学术平台
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甘肃丝绸之路研究会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欧盟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心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民族学学会边境民族学专业委员会
校友园地
杰出校友
校友名录
杨建新教育基金
《中国民族学》集刊
学术争鸣
中心动态
政策要闻
民族之窗
English
Introduction
Faculty
Research
Publications
Collab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