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
2017-04-23 | 民族之窗 | 阅读量: | 收藏此文
摘要: 李静 锋晖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近19万。锡伯为本民族自称。汉文史籍中有不同的写法,如:鲜卑、室韦、实伯等。 主要分布在 新疆伊犁 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 自治县 和辽宁、 吉林 等省 , 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分布在辽宁的锡伯族主要散居在辽河
李静 锋晖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近19万。“锡伯”为本民族自称。汉文史籍中有不同的写法,如:“鲜卑”、“室韦”、“实伯”等。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分布在辽宁的锡伯族主要散居在辽河、浑河以及太子河流域。散居在吉林、黑龙江的锡伯族则居住在松花江与嫩江流域,是宜耕宜牧的好地方。
锡伯族的历史及迁徙
锡伯族历史源远流长,其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便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畜牧迁徙,狩猎为业”。
锡伯族世居松嫩平原,历史记载中最早出现在159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对九部联军之役,部分锡伯部落归顺建州女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兵内,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乾隆二十年(1755年)和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之乱,最终统一天山南北。为维护新疆的政治稳定,1764年4月,部分锡伯族官兵及其家眷共4295人,应新疆伊犁将军明瑞写给乾隆皇帝的奏折要求,穿越蒙古高原,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迁往新疆长期驻防屯田。锡伯族现分居东北和新疆两地。
锡伯族迁至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随即完善八旗制度,组成锡伯营,成为“伊犁五营”之一。从建立之初到1938年被废除的一个半世纪里,锡伯营军民多次应征参战,与新疆各族人民并肩战斗,为镇压叛乱、保卫边疆、稳定西陲起到了积极作用。1954年3月,全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
锡伯族经济生活
锡伯族很早就从狩猎、畜牧经济逐渐进入了农业经济,发展了农业生产。17世纪中叶以后,锡伯族在辽河流域、浑河边上又创建村寨,垦荒造田。
新疆锡伯族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梁、水稻、等粮食作物;棉花、胡麻、葵花籽等作物。他们有经营园艺、花卉和种植蔬菜水果的传统习惯,如苹果、梨、杏、葡萄、辣椒、韭菜等。
饲养牛、羊、马,除农耕和交通使用外,主要是解决吃肉、吃奶等问题,也喜欢饲养鸡、鸭、猪等家禽家畜。现在新疆的锡伯族养鹿很普遍。
锡伯族文字
锡伯文经历了粟特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的发展变化过程。1947年将原有满文131个音节中的13个音节废掉,另制3个新音节符号,改革为锡伯文,并加以推广,至今日仍在使用。
锡伯族节日活动
西迁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新疆锡伯族从东北西迁到伊犁的纪念日,至今已有240余年的历史。这一天,各个牛录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会演、赛马、叼羊、射箭、摔跤等。人们还赶庙会,各家各户做“米顺”(面酱),吃鲜鱼,做蒸肉,欢度这一传统纪念日。
抹黑节
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举行。传说小麦经常挨冻,多生黑麦(民间称“黑丹”)。当时人们以为是天神在惩罚。就有人想出用黑灰抹脸向天神谢罪的办法。每年这天清早,年轻人要早起,用葱头、毡片粘锅底灰,争着向对方脸上抹黑。
清明节
锡伯族的清明节有两次,三月间的“鱼清明”和七月间的“瓜清明”。三月份正是产鱼季节,人们习惯上拿鱼肉去祭供,故称“鱼清明”;而七月正是瓜果成熟季节,扫墓的人都以新鲜瓜果祭供,故称“瓜清明”。
锡伯族的服饰
锡伯族服饰有长袍、旗袍、“齐木齐”(一种长至脚面的厚外套)、“库鲁齐”(一种对襟短褂)等。
锡伯族饮食
饮食种类多,面食有发面饼(称之为“发拉哈额分”)、死面饼(千层饼)、锅盔,馒头、面条、拉面等。还有馅食、米食等。
锡伯族肉食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猪、鸡肉。比较有特色的是“猪肉拌血”。 韭菜拌辣椒酱、秋天做花花菜以及韭菜合子是锡伯族特色的做法。用小白菜、豇豆做的“萨萨罕”是锡伯族在寒冷的冬天的主要蔬菜。
副食品。奶子稀饭、奶子面条、奶酪、酸奶疙瘩等。伍他茶(油茶)、米顺(一种面酱)是锡伯族的特色食物。
锡伯族民居
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呈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前院小,后院大。出口处一般设在前院。后院建有牲畜圈、菜窖、厕所等。锡伯族住房,古代是帐篷、草房、马架子、地窝子。自20世纪20~30年代始,兴建整洁光亮,冬暖夏凉的“来兰皮”房屋。
过去房屋都有“安巴纳罕”(大炕),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
锡伯族交通工具
马车、连轴转牛车和雪橇是锡伯族最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
锡伯族的社会组织
哈拉(姓)是莫昆(氏族,相当于家族)之上的较大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集团。锡伯族在清代被编入八旗,多个哈拉组成一个牛录(八旗基层军政组织),各哈拉有本哈拉的家谱。家庭中辈分最高的男子为一家之长,一切事情他说了算。舅舅在家庭中有和父亲同等的权力。
东北锡伯族的家谱有些是用汉文书写的,新疆锡伯族家谱分锡伯文、锡汉双文对照书写两种。书写形式是从上到下,由窄到宽(金字塔型)。
锡伯族的婚姻习俗
锡伯族是一夫一妻制。本民族内同姓不婚,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
第一天早晨男方派“奥父”、“奥母”等人,带着酒、肉食等,同迎亲的喜篷车到女方家,这天是小宴。
第二天,女家举行嫁女“萨林”(宴席),盛情招待四方客人。来宾都送新娘礼品,新娘却躲在亲朋家,整天不露面。
第三天,新郎家的大宴(安巴萨林),设宴招待亲朋,举行结婚仪式。新郎在这天破晓前将新娘接迎到家。新娘家派男女宾客各4人到新郎家吃喜,称他们为“尊客”。
第三天(即过门第二天),新娘早起给公婆点烟、敬茶。新婚夫妇在父母的带领下上坟祭祖。并请女方父母吃顿“完婚饭”。第九天新婚夫妇到娘家省亲。满月后,新娘回娘家住“对月”。
锡伯族的信仰与禁忌
信仰
锡伯族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锡伯族的萨满既有女性也有男性。锡伯族的萨满不能世袭。
在锡伯人眼里,当萨满的人都有一定的先兆。锡伯人学萨满白天参加生产,夜晚在家学习,三年才结“业”。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上刀梯”,之后要经历挨家挨户祈告仪式、通过十八个卡伦仪式、跳神治病和其他跳神仪式。
跳神治病是锡伯族萨满在萨满教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萨满的主要服饰有:神帽、神裙、铜镜、心镜、神矛、神衣、神鞋和手鼓。
萨满供奉的主神是继承本哈拉前任萨满的主神。萨满举行各项活动和仪式,全靠神灵来指点、帮助,其中主神的作用是最主要的。
藏传佛教传入锡伯族地区始于元代。目前可以说明问题的只有沈阳市俗称“锡伯族家庙”的喇嘛教“太平寺”及其碑文。
锡伯族崇拜一种鲜卑兽。相传,鲜卑兽帮助迷路的锡伯族先民走出了大兴安岭地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头神兽,男人们把它的头像刻在皮带钩上,每当上山打猎时,都要系上它,以示让它引路指方向。
锡伯族的神祇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神祇崇拜:畜神锡伯语称“海尔堪”,它是保佑家畜兴旺发达的神灵;灶神崇拜锡伯语称作“肫依妈妈”;门神,锡伯语称为“杜卡依恩杜里”;还有娘神、河神、山神崇拜,锡伯语称为“卓有恩杜里”;猎神崇拜,称为“班达玛法”。
灵魂崇拜:锡伯族认为人死后就到阴间,阴阳就隔一张纸;同人间一样,吃、喝、住、行、劳作、花钱;人死后因其生前的行善作恶之别,把人再降生成十大类。锡伯族幼童死去,其死尸不埋葬又不火葬,而用襁褓和柳枝裹二层之后,放到野外,尽管让飞禽走兽食之。
祖先崇拜:锡伯族最具特色的祖先崇拜有:喜利妈妈——象征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神灵;海尔堪玛法——锡伯族男性祖先神灵;布尔堪巴克西玛法——锡伯族的佛祖。布尔堪巴克西玛法是具有藏传佛教和原始宗教两重性质的祖先。
锡伯族还保留着对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石头等自然物及狐狸、蛇、虫王精灵等的崇拜及其祭祀。萨满教信仰依然存在。
禁忌
婚姻方面:偶龄时禁止结婚,最起码一方为奇龄;忌午后接亲等。
丧葬方面:锡伯人死后在给死尸行洗礼、穿寿衣之前,忌号啕大哭;给死者行洗礼时,忌儿媳等在场;忌猫、狗跳尸;妇女不得在守孝期间改嫁;新坟三年内不培土,闰年不上坟培土等。
锡伯族民俗
游乐民俗
户外主要有踏青、下渔场尝鲜。每年有两次这样的机会。一次是春暖吐青季节,另一次是秋后。人们品尝伊犁河的鲤鱼和鳊鱼。
室内娱乐有玩花花牌等。
孩子是放在吊篮中养育。
民间体育活动
锡伯族民间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射箭、摔跤、赛马、刁羊、游泳、打猎、举重、角力等项目。
摔跤。是锡伯族民间重要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
赛马。锡伯族男孩儿,到十余岁就能驾驭烈马。
儿童游戏
锡伯族儿童的主要游戏有:打秋千、放风筝、“艾曼占地”、“嘎尔出克”、毛球、玩发拉、马将、石子儿、“卡塔”、“格勒”、踢毽子、“索颇尔”(沙包)。
民间文化
民间音乐文化
锡伯族的音乐分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两部分。锡伯族说唱音乐曲式结构简单,大部分曲子以单乐段构成。乐器的种类不多,独特的有墨克纳,东布尔、苇笛。
2007年锡伯族曲艺朱伦呼兰比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朱伦呼兰比为锡伯语,是指用一定的音调和锡伯语(或满语)“念说”和“吟唱”的曲艺形式。
民间舞蹈艺术
萨满舞。分单人舞和双人舞两种,舞者均着萨满装束(头戴神帽、身穿神裙),一手拿单面手鼓(神鼓),一手拿鼓槌,边跳边唱,有的只跳不唱。所唱之歌均取自在锡伯族民间广泛流行的著名的《萨满舞春》。
贝伦舞。这是在锡伯族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舞蹈,一般为男女双人跳。
除此之外,锡伯族的舞蹈还有:男女双人舞、送荷包舞、打猎舞等。
汉杜春(锡伯语戏剧之意)是锡伯族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歌剧,和北方汉族的秧歌剧有些相似。
锡伯族刺绣
锡伯族妇女一般都精于刺绣。2010年,锡伯族刺绣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伯族妇女一般都精于刺绣,一般在夹袍的后背和衣袖上用丝线绣出各种花鸟、蝴蝶等。婴儿肚兜儿上的图案则是用来评价其母亲手艺的重要标准。
锡伯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现在东北的锡伯族已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淡化了风俗习惯,沈阳的锡伯族有自己的家庙;而新疆察布察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最近更新
- 2024-12-02 第六届杨建新奖学金获奖者风采
- 2024-12-02 第八届杨建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学术周获奖者风采
- 2024-12-01 第六届“杨建新奖学金”参评论文获奖名单公示
- 2024-11-30 2024年下半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四)
- 2024-11-28 李正元教授
- 2024-11-28 谢冰雪教授
- 2024-11-27 2024年下半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二)(三)
- 2024-11-20 【讲座预告】密歇根大学Andries W. Coetzee教授即将应邀到榆中校区举办学术讲座
- 2024-11-15 2025年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招生目录
- 2024-10-28 实践中的投身人类学——以四部民族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