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
2017-04-22 | 民族之窗 | 阅读量: | 收藏此文
摘要: 维吾尔族 李洁 LI JIE 一、维吾尔族概括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的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农业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意为联合、协助或归依者。维吾尔族人口共1006.93万(201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聚居中心,东
维吾尔族
李洁 LI JIE
一、维吾尔族概括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的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农业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意为“联合、协助”或“归依者”。维吾尔族人口共1006.93万(201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聚居中心,东部吐鲁番盆地也是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而天山以北维吾尔族为数不多。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绳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此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等国也有分布。
二、维吾尔族的形成
维吾尔族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丁零”。在历史上曾先后被称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缠回”等,20世纪30年代改称“维吾尔”沿用至今。8世纪中叶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建立回纥汗国,后改族称为“回鹘”。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大部分分几路迁徙。西迁后定居西域的部分回鹘,与塔里木盆地的居民长期融合发展,13世纪初最终形成维吾尔族。1955年10月,我国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成立了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三、维吾尔主要居住区的自然环境——戈壁、沙漠、绿洲
新疆的地形特点为“三山夹两盆”。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北有准噶尔盆地,南为塔里木盆地。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少雨,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区内多戈壁、沙漠。“戈壁”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渗透性极好,地表缺水,植物稀少,仅生长红柳、骆驼刺等耐旱植物。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戈壁、沙漠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高山融雪形成众多河流、湖泊,在山脚和河湖边形成一块块绿洲。
四、天山脚下的动植物
新疆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独特,野生动植物达4000多种,野苹果树、西伯利亚巨杉、胡杨等20余种被列为国家保护树种,天然药才如雪莲、贝母、甘草、麻黄、罗布麻、肉苁蓉等分布广泛。除拥有优良的牛、马、羊、骆驼等家畜外,还有高鼻羚羊、黑鹳、白肩雕、天藏等珍稀动物,以及四爪陆龟、新疆北鲵、塔里木兔、新疆大头鱼等特有动物。
五、传统的经济生活
几个世纪以来,维吾尔族以绿洲农业为基础,辅以畜牧业、手工业、园艺业等。当前,传统经济模式已逐渐融入维吾尔族的现代生活,出现新的发展势头。
绿洲农业:绿洲农业是维吾尔族农业的特色。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
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荒漠地区的一种特殊灌溉系统,普遍分布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依地势高下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多样的手工艺:维吾尔族早期传统的手工业种类有制陶、纺织和制革业。此后逐渐出现冶铁业、铜匠业、蚕桑业、制帽业、木工业等种类。其中,地毯、花帽、艾德莱丝绸和英吉沙小刀等是最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土陶: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手口方式传承,喀什和吐鲁番地区是土陶技艺集中代表区域。土陶制品大到陶缸,小至罐、壶、花盆、碗、碟,在生活中曾十分普及。现在喀什和吐鲁番地区尚存少数制作旅游纪念品的土陶作坊。
桑皮纸:维吾尔族聚居的新疆南部和东部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皮纸以桑树皮为原料,经剥削、浸泡、锅煮、棰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粗磨而成。纸呈黄色,有细微杂质,但韧性好,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桑皮纸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曾广泛用于新疆民间。
艾德莱斯绸:艾德莱斯绸是维吾尔族妇女做丝巾、手帕、衣裙最喜欢的绸料。按色彩分为黑、红、黄、绿四大类型,与沙漠边缘单调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图案多以常见的巴旦木花、木板纹花和梳子花为主。传统的艾德莱斯绸是手工操作织造,图案通过扎染织就而成。
地毯:以和田地毯最为著名。主要用于室内装饰,有铺毯、挂毯、坐垫毯、礼拜垫毯、褥毯等品种。原料传统上采取半粗羊毛和细羊毛,用染色羊毛和棉线手工编织而成,染料均系土法生产的植物染料。有石榴花骨架、瓶子花骨架、腊花型和散花型、盒子花骨架等各种造型。
英吉沙刀: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英吉沙生产这种佩刀的历史约有300多年,生产的英吉沙刀达20多种。小刀钢口锋利,造型独特,花色品种多,用维吾尔文或汉文在小刀柄上模戳“英吉沙”的标记以防假冒。
园艺:维吾尔族家家户户种果树,夏秋吃水果,冬春吃果干,晒制葡萄干、杏干、桃干、沙枣、核桃、巴旦木杏、红枣、李子、黑杏、无花果、甜瓜干、杏仁和蜜枣、无花果等各种果干和果脯,干果业在维吾尔族园艺业中居重要地位。
赶巴扎:“巴扎”意为集市、农贸市场,遍布新疆城乡维吾尔族聚居区,一到巴扎天周围群众纷纷前来“赶巴扎”。今日的巴扎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及展示当地民俗、特产风味的广场。
六、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
平顶土坯房:传统的维吾尔族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土坯房,墙体多采用土坯修砌。屋顶先架房梁,再铺檩条、芦苇、油毡等物,其上多用麦草和泥覆盖,以天窗采光。屋内砌土炕,铺毛毡、棉毯等物,供起居坐卧。设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屋内墙面与土炕喜欢用壁毯、地毯等装饰,同时在木质的门、前廊、柱子上雕刻各种花草图案。
维吾尔族院落多成方形。房前屋后多种植杏树、桑树、苹果树等,以及夹竹桃、石榴树等花木。一般屋前搭葡萄架,形成凉棚,凉棚下建一张土炕,夏天用来休息或招待客人。
高台民居:被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新疆喀什市老城东北端一处建于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族聚居区。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房连房,楼连楼,从而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50多条小巷,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随处可见,并保留了多处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
七、维吾尔族的家庭
维吾尔族的家庭一般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由包括祖孙三代在内的直系亲属所组成。子女婚嫁后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父母往往把幼子留在身边养老送终。独生子不分家。维吾尔人的传统家庭中,男性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当代城市维吾尔族家庭有所变化,追求男女平等。但农村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仍较普遍。
维吾尔人的名字实行父子连名制,一般由本名加父名构成,也有再加地名的情况,如阿赫买提·苏来曼,玛赫穆德·喀什噶里。简称时可以省略父名和地名。
八、民族服饰与饮食
民族特色服饰:维吾尔族传统服装种类多样而优美。男子穿“袷袢”,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四楞花帽,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
风味饮食:维吾尔族的传统饮食以面食为主,喜欢吃烤馕、拉面、炒面、汤面及抓饭等。尤以烤馕和抓饭为最常见饭食,还有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民族风味食品。喜欢喝奶茶和茯砖茶,各种干果是水果淡季的重要补充食物。
九、奇特而多元的文化艺术
维吾尔族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
《福乐智慧》: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用突厥文写成的古典长诗。书中探讨了自然和社会问题,体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以及倡导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理想。
《突厥语大辞典》:玛赫穆德•喀什噶里于公元1074年用阿拉伯语编写成,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型突厥语辞典,提供了有关新疆和中亚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各种专业术语,可称为一部关于突厥民族的简明百科全书。
《阿凡提的故事》:以传说人物阿凡提为主角,根据新疆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一部木偶动画电影。阿凡提的故事在维吾尔族人民中家喻户晓,也传遍了小亚细亚及中东、巴尔干半岛、高加索、中亚和中国新疆。
维吾尔医药:维吾尔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创立了一整套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从体裁上可分为木卡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等,继承了疏勒乐、于阗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的优良传统。
维吾尔木卡姆:产生于公元14~16世纪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是融合维吾尔民歌、器乐、说唱、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与其他国家的木卡姆相比,数量最多,艺术形式完整。按流行地区和风格特色,可分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等多种。
维吾尔族民族乐器:有弹拨、吹奏和打击乐器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弹拨乐器占多数。其中,“独他尔”、“热瓦甫”、“达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和合奏乐器。
维吾尔族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传统的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
赛乃姆:“赛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常在节日庆典、欢乐场面举行的麦西来甫中进行表演。属于即兴表演,有独舞、二人对舞、十几人同舞及数百人共舞的壮观场景。
达瓦孜: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即高空走大绳表演。表演通过地面动作到高空走绳和空中吊杠的组合技巧,展现达瓦孜的全过程。
十、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
现代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发展经历了古突厥语、察合台语、近代和现代维吾尔语三个阶段。分为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标准语以中心方言为基础,以伊犁—乌鲁木齐语音为标准音。
维吾尔族人曾先后使用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步使用在晚期察合台文基础上形成的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老维文。现行维吾尔文有32个字母,从右至左书写。
十一、维吾尔族的信仰
多元化的信仰历程:维吾尔族的先民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10世纪中叶以后皈依伊斯兰教。大多数维吾尔族信奉逊尼派的大依玛目哈乃斐派,在和田、喀什地区有部分人信仰神秘主义的苏非派。
麻扎崇拜:麻扎朝拜是为获取麻扎庇护而举行的礼拜、诵经、祈祷、祭祀等仪式活动,尤其体现在以陵墓为特征的朝拜活动中。时间、仪式上无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但夏秋季朝拜麻扎的人较多。
十二、维吾尔族的节日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节日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按伊斯兰教历计算。
肉孜节:因为在封斋一个月后举行,又叫“开斋节”,一般过3天。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古尔邦节:维吾尔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又叫“宰牲节”。在肉孜节过后70天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节日开始,人们先到清真寺礼拜、祈祷,此后互致节日祝贺。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春分时节,相当于公历3月22日。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的“麦西莱甫”。
十三、仪礼与习俗
见面礼:维吾尔族路遇尊长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见要握手,妇女相见要互相拥抱,贴右脸,都以“撒拉木”问安,最后,双手抚膝躬身道别。现在多以握手作为见面礼。
特色的婚礼:婚礼有迎新娘仪式、“要力托素西”(意为挡道、拦路)、揭面纱仪式、新郎与新娘为自己的婚礼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等。婚礼当天,新郎到女家迎亲时,由阿訇主持举行“尼卡”仪式,新郎新娘共吃蘸着盐水的两块馕,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简洁的葬礼:丧葬遵从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主张速葬。人死后以白布裹尸,阿訇诵经祈祷。随后用抬尸床将尸体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
维吾尔族作为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拥有漫长的民族发展演变历史和多样绚丽的民族文化。因此,维吾尔族的发展备受关注,传统文化需要认知与传承,独特技艺值得传唱与珍藏。
最近更新
- 2025-01-17 姬庆红教授
- 2025-01-10 2024年下半年在我中心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名单
- 2024-12-28 阿旺嘉措教授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学术团队项目
- 2024-12-28 【新闻资讯】第六届全国民族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 2024-12-22 李志明副教授
- 2024-12-11 【兰大新闻网】第八届“杨建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学术周”举办
- 2024-12-07 落桑东知副教授
- 2024-12-02 2024年度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教师获批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 2024-12-02 李静教授获批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2024-12-02 党建引领,推动民族学学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