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人才培养>本科生>本科生科研 > 2015级/2019届民族学本科生朱惜玉君政基金项目简介

2015级/2019届民族学本科生朱惜玉君政基金项目简介

摘要: 兰州大学第20届莙政基金资助项目 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早期发展研究( 1946—1952 ) 主持人:朱惜玉 指导教师:周传斌教授 项目基本信息 本项目立项于2018年,2019年成功结项,项目编号“LZU-JZH-2010”,项目导师为周传斌教授。本项目是基于对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早期发展形

兰州大学第20届莙政基金资助项目

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早期发展研究(1946—1952

主持人:朱惜玉

指导教师:周传斌教授

项目基本信息

本项目立项于2018年,2019年成功结项,项目编号“LZU-JZH-2010”,项目导师为周传斌教授。本项目是基于对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早期发展形态——开设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的边疆语文系学科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以期完整的重现这一历史事实,并深入挖掘其历史意义和现实社会意义。

项目研究内容

20世纪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西方列强侵略脚步日渐加快,中国国家国土丧失问题严重、内忧外患接踵而终,在此驱使下学者以收复失地为共识提出了建设边疆、开发边疆的口号,然自古以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边疆问题在特定时期被认为等同于少数民族问题,因此20世纪30年代之后例如南开大学“满蒙研究会”、“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等少数民族研究学会纷纷成立,国内高校在此政策和研究背景之下纷纷开设边政学等相关学科,时任兰州大学校长的辛树帜审时度势,果断认识到培养民族研究和实用人才的必要性,而与此前各大学的边疆教学研究不同,辛校长利用兰州大学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西北边疆的独特地理优势,以开发西北,建设边疆培养人才为第一要义,而培养人才又以语言教育为首要任务,鉴于此,辛校长向教育部建议于兰州大学设立边疆语文系,1947年秋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成立,该系以“培养学生有正确运用和翻译少数民族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为有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地理、文化、现况等基本知识,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事业的高级干部”为培养目标。边疆语文系成立之初原计划设立藏文组、维文组、蒙文组三组,起初因为师资问题仅设藏文组,至1949年时增设维文组、蒙文组,相应的教师基本到位。

研究过程

本项目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人类学本土化及边政学的兴起(20世纪初—1945)、边疆语文系的提出及建立(1946—1950)、少数民族语文系的建立(1951—1952)、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的分析。第一阶段国内边政学的兴起,主要查找资料对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做出初步的整理与总结,其次重点在梳理20世纪四十年代边政学兴起及其到最后发展为正式学科的过程。第二阶段边语系的提出与建立,主要集中在对边语系各项基本信息的总括。第三阶段是少语系的建立,研究内容具体可分为:课程整理、教师整理、学生整理,少语系毕业生去向等。第四阶段是对边语系产生的历史作用和意义的分析,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是西北地区建立的最早的民族学研究机构,也是国内建立最早的同时讲授藏文、维文、蒙文三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作为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了共同的起源,边疆语文系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论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青春如花般绽出美丽、绚烂的印记”,正如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1947年到1952年存在的五年短暂时光,边语系一群年轻的老师和青春的学生奠定了兰大重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学术研究传统,也在兰州大学边疆研究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当时仅有的课程设置空前完备的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学科,兰大边语系的历史意义主要可分以下几个方面:开创了兰州大学西北边疆研究的学术传统、为西北地区带来了最新的民族学本土化成果、为新中国翻译、新闻事业作出贡献、促进了藏学研究的发展。对于边疆语文系(少数民族语文系)的研究不仅能探索出其独特的历史、社会意义,同时也能以此为契机使学术界注意到西北高校优秀的学术传统,“在一个不发达的省份,建设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要面临非常大的挑战”。西部高校要突破阻力、留住人才便要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以史明鉴、探索历史上某些学科专业发展的重大跨越,有利于西部高校自身学科体系的创新和突破,有利于促进其特色课程体系的发展,在东部高校掠夺式发展的现实背景之下,以期达到增强西北高校文化自信,搭上“双一流”建设的快车,助力国家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效果。

来源: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