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厦: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
2017-05-11 | 学术争鸣 | 阅读量: | 收藏此文
摘要: 两全其美,和谐发展: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 作者:戴庆厦(1935),男,福建仙游人,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少数民族语言专家 两全其美是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所谓两全其美,是指对待少数民族的双语既要保护他们的母语使用和发展,又要帮助少数民
两全其美,和谐发展: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
作者:戴庆厦(1935—),男,福建仙游人,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少数民族语言专家
“两全其美”是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所谓“两全其美”,是指对待少数民族的双语既要保护他们的母语使用和发展,又要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学习、使用通用语——汉语,必须保证母语和通用语在现代化进程中分工互补、和谐发展。为此,必须树立科学的双语观,正确认识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功能的变化,还必须科学地处理好社会语言生活、文化教育中母语和通用语的关系。
本文使用作者第一线田野调查所获得的事实,论证“两全其美”是多民族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并对如何实现“两全其美”谈了几点认识。本文的“双语”概念,是指既使用、发展本族语言又兼用国家通用语。
一、“两全其美”的理论依据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兼用国家的通用语。面对双语现象大量存在的事实,母语与兼用语的关系在理论上怎样认识?在实践中如何对待?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是民族语文理论、民族语文政策研究中所必须解决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本文认为:“两全其美”是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所谓“两全其美”,是指对待少数民族的双语既要保护他们的母语使用和发展,又要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学习、使用通用语——汉语,必须保证母语和通用语在现代化进程中分工互补、和谐发展。
坚持“两全其美”,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母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还要认识汉语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母语和通用语都需要,一个不能少。在实际行动上,必须根据少数民族的实际需要,科学地、切实地处理好两种语言的辩证关系。
“两全其美”的模式是我国民族语言存在和发展的主流模式。它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友好团结,符合各民族的愿望。它不是凭空而降的,而有其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规律的依据。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少数民族的母语是客观存在,是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的,它是构成民族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凡有母语的民族,不论民族大小,都会热爱自己的母语,都与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还都会具有维护自己母语、捍卫自己母语使用权利的天然感情。不管哪个民族,都会把母语当成自己民族的一部分,把损害语言视为是损害民族。即便是对使用功能不高、使用人口已经很少的语言也是这样。这种内在的、固有的语言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正因为这样,世界各国由于语言矛盾引发的民族矛盾、民族纠纷时有发生。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以汉语为通用语的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要兼用通用语汉语。这是不争的道理。试想,如果不兼用通用语,少数民族就不能与外族进行有效的交流,学习、掌握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必定受到极大的限制,就会妨碍民族的正常发展。正因为如此,学习、使用汉语已成为我国各少数民族自觉的普遍要求,而且这一要求的热情将与日俱增。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两个缺一不可的客观事实,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的基本内容。它是构建“两全其美”模式的基础。
近年来,我组织了一些教师和博士生先后到了基诺族、阿昌族、蒙古族噶卓人、里山彝族、元江哈尼族、墨江哈尼族西摩洛人、盐源彝族纳西族藏族、片马景颇族茶山人、澜沧拉祜族、潞西景颇族德昂族、西双版纳克木人等居住区,开展比较系统、深入的语言生活调查,调查材料显示了这些民族大都过着既使用母语又兼用汉语的语言生活,双语关系和谐,人们对双语生活、民族团结表示满意。
先谈谈基诺族的双语状况。基诺族是我国的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20899人,2000年),其语言使用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一种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诺族使用母语比较稳定,绝大部分人都会自己的母语,而且母语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基诺族全民又普遍掌握汉语。基诺语与汉语在使用功能上实现平衡、互补。6个村寨基诺语使用的具体情况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6个调查点的基诺语使用情况非常一致。各村寨熟练使用基诺语的比例都很高,平均值是98.1%。各村寨中基诺语水平属“不会”级的人数均为零,说明在中心区不存在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基诺语的基诺人。
基诺人还普遍兼用汉语。基诺族在历史上曾经长期过单语制生活,但新中国建立之后,基诺族社会的语言生活由只使用基诺语发展成基诺语和汉语并存并用。以茄玛村巴亚老寨为例,汉语语言能力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巴亚老寨汉语熟练者高达83.5%,汉语一般的占9.2%,两者相加能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数为281人,占92.7%。巴亚老寨不会汉语的只有4人,据调查,这4人年龄均在35岁以上,未接受过学校教育。全寨18岁以下青少年的汉语能力大多数为“熟练”或“一般”,即可以使用汉语进行交际。19~59岁的中青年汉语能力达到熟练水平的有87.1%。平时,村民之间通常都说基诺语,如果其他民族的人来访或遇见陌生人,他们就说汉语,两种语言交替得十分自如顺畅。
下面,再谈谈另一人口较少群体——克木人的双语生活。
克木人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属于布朗族的一个支系,人口只有3000余人。这样一个小群体,竟然都还稳定地保持使用自己的母语。我们对两个小组103位克木人(6岁以上)使用母语水平进行调查统计,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克木人都能够熟练使用自己的母语。具体数据见下表:
上表显示:熟练使用克木语的人数比例是100%。在曼迈小组调查时,我们耳闻目睹了克木语的强劲活力。所到之处,所遇到的克木人没有不会说克木语的。在曼迈村民小组逐家逐户访谈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克木人,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儿童,没有一个不会克木语的。这个只有217人的小小村寨,而且还处在傣、汉、哈尼、彝等其他民族村落的包围下,克木语竟然能够保持如此旺盛的语言活力。
再看克木人使用汉语的情况。我们所调查的103位克木人(6岁以上),都不同程度地兼用了汉语,具体数据见下表:
上表显示,在我们所调查的103位克木人中,有94人能熟练使用汉语,占调查人数的91.26%;略懂汉语的只有9位,仅占8.74%。
克木人的双语使用和谐。他们在家庭内、村寨内大多说自己的母语,但与外族人在一起或在大的公共场合则多用汉语。双语互补,和谐融洽。
这两个点的语言使用情况,在我国南方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此可以认为,使用母语和兼用通用语是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主流。
二、怎样实现“两全其美”
实现“两全其美”,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必须具有科学的双语观
“双语观”,是对待母语和通用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是民族观、语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两全其美”,首先要有科学的双语观。
上面说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普遍存在一个双语问题,所以必须看到双语生活是客观存在,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少数民族的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的稳定息息相关。如何认识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构成了制约双语存在与发展的双语观,这一观点至关重要。
双语观的核心是坚持双语平等。一个民族的母语,不论人口多少、不论使用功能如何,与通用语都有平等的地位,都要受到充分的尊重。不能因为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有限,就忽视它的重要作用。所谓尊重,就是要坚持我国宪法里所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对于通用语,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为少数民族所理解、所认识,所以应该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习通用语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
双语关系,不能只从实用上把少数民族的母语仅仅看成是学习汉语的辅助物。诚然,少数民族母语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我们保护母语不只是这一目的,还为了保存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还要满足少数民族的感情需求。
(二)正确认识新时期少数民族语言功能的变化
不同的语言共存于一个社会里,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由于民族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语言在使用范围、语言价值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差异也就会形成矛盾。弱势的少数民族语言在语言功能的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语言其功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使用人口极少的少数语言或杂居程度很高的语言,甚至会出现濒危。这是客观事实,是多民族国家语言关系演变的自然趋势。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是如此。面对这一变化,应采取什么对策?
我认为,即便是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对待多民族的语言关系,仍然要坚持保护的原则。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大多仍以自己的母语为日常交际工具,母语还是民族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所以,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发展自己语言的基本原则不能改变。个别面临濒危的语言,如果经过保护还无法挽回,但心意到了,群众也会满意的。
怎样估计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以及语言濒危、语言衰退的程度?这些年国外重视语言濒危问题,这是对的。但是,必须恰如其分地估计世界各地的濒危语言现象,既不缩小,也不扩大。因为这关系到如何制定濒危语言的对策。有的专家预言,本世纪内世界上80%的语言都会消失。我认为这个估计对于中国的语情来说显然是过高的。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历史迁徙、人口变动、政体变化等原因,一些语言曾出现过濒危或功能衰退,如西夏语、满语已消亡,土家族大部转用汉语,赫哲族处于濒危状态等。但大多数语言仍保存了下来,仍是各民族主要的语言工具,成为少数民族特征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特征。即便是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大多数还是少数民族主要的语言工具,日常的生活需要它、发展文化教育也需要它。况且,语言除了实用价值外,还有感情价值,感情价值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成为语言取舍的主要依据。至于有少数语言由于其自身和客观的原因,虽经抢救仍无法改变其衰变趋势,也应尽最后的努力去抢救,不能任其自然消亡。因为人们对待自己文化的衰败和恢复,总是不甘心的,总会抱一线希望的。这里打个不完全确切的比喻,对待衰变语言就像对待亲属病人一样,不管是什么病都要想办法去治,哪怕是绝症也要抢救到最后一口气,如不这样,日后就会受到舆论和良心的谴责。
(三)在社会语言生活、文化教育等领域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母语与通用语的关系
有了科学的语言观还不够,还要在社会语言生活、文化教育等领域安排好母语和通用语的关系。各国语言生活的实际都证明,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通用语应有的地位容易被保证,其使用和推广容易施行;但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母语,会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或由于使用范围小,容易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引导而被忽视。所以,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重心应放在维护少数民族母语的使用上,重视保证各个少数民族语言都能得到使用和发展,都有活力,使它们与通用语能够长期共存,相互补足。正确认识弱势语言的价值,善待弱势语言,是科学语言观的一个重要表现。
学校的语文教育如何安排,是少数民族十分关心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本族的子孙后代能否继承母语的大问题。应当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族的意愿,安排好母语和通用语的学校教育。
由于民族情况、语言情况存在差异,解决我国的双语问题必须根据不同民族语言的情况对号入座,不能要求用同一的模式对待,更不要按一个模式“一刀切”。在民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问题上,要善于倾听本族人的意见。
社会生活中母语和通用语如何使用,应当有合理的安排。在民族自治地区的城镇,地名、机关名、店名除汉文外还应有民族文字。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地名、机关名大多有傣文、景颇文标识,有的店名还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受到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欢迎。他们认为,这是民族文字受到尊重的表现。
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实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基本保障。民族语文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国民族语文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受到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当然由于社会的进步,民族语文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相信,今后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双语生活必将会继续沿着“两全其美”的路子向前发展,走出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模式。
*2011年2月18日在国家语言文字咨询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提出“两全其美,和谐发展”的观点,2011年3月20日在“第9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上以此题做专题报告。
最近更新
- 2023-10-04 2023年上半年在我中心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 2023-10-04 2023年在我中心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名单
- 2023-10-01 马成明 萃英博士后研究员
- 2023-09-30 【动态】我校民族学专业获批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2023-09-13 功用之学:马林诺夫斯基思想在中国的两条路径
- 2023-09-13 教育部、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召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推进会
- 2023-09-13 【兰大新闻网】“各民族共创中华”论坛暨杨建新先生九十寿诞座谈会在兰州大学举行
- 2023-09-11 宋仕平
- 2023-09-11 廖杨
- 2023-09-11 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