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藏缅阿尔泰研究所学位论文答辩会暨第十二届TBAS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工作坊
2022-12-04 | 中心动态 | 阅读量: | 收藏此文
摘要:
后吐蕃时代的城和宗堡研究:以唃厮啰政权为中心
༄༅།། རྒྱལ་སྲས་སྲིད་དབང་ལྟེ་བར་བཟུང་སྟེ་བོད་སིལ་བུའི་དུས་སྐབས་ཀྱི་མཁར་དང་རྫོང་ལ་དཔྱད་པ།
A Study on Tibetan Castles and Forts in Post-Tibetan Empire: Centering on the Tsongkha Kingdom (1032?-1104)
答辩人:吴楠楠
导师:宗喀·漾正冈布教授
Primary Supervisor: Professor Yongdrol K. Tsongkha
答辩委员会:
才让(主持) 教授 西北民族大学
汪前进 研究员/教授 中国科学院
意西微萨·阿错(主持) 教授 南开大学
木仕华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
董广辉 教授 兰州大学
齐德舜 教授 河南大学
杨红伟 教授 兰州大学
周传斌 教授 兰州大学
阿旺嘉措 教授 兰州大学
答辩秘书:
杨才让塔 副研究员 巨浪 讲师
时间:2022年12月3日 19:00
地点:腾讯会议192-532-388 (密码:221203)
Bilibili“藏缅阿尔泰研究所”直播间ID26557369
特邀嘉宾:
赵利生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导
英加布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教授、博导,兼任西北民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李洁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
梁宇舒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谢光典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答辩委员与工作坊特邀专家简介:
才让(Tsering),现任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主任。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等。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藏学》(杂志)学术委员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法成译圆晖《楞伽经疏》残卷的整理与还原」。主编大型数据集成《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主编《俄藏龟兹艺术品》《民族史论丛》《西北宗教论丛》等。专著《菩提遗珠——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获第二十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中国藏学「珠峰奖」汉文专著类二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汪前进,湖北鄂州人,理学博士,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博物馆舆图研究所所长与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边图委理事、北京市科普文化促进会理事长和香港海外交通史学会通讯理事等;《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学研究》、《国际汉学》、《科学文化评论》和《国家航海》等杂志编委。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学术秘书(副局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兼副所长、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中心兼职研究员、新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客座研究员和南京大学中国南海协调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地图学史、中国地理学史、中国海洋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曾获郭沫若史学奖二等奖和中国军事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
意西微萨·阿错(Yeshes Vodgsal Atshogs),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藏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藏语研究、汉藏语比较、语言接触研究,兼及哲学认识论研究。代表作有《倒话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五屯话的声调》(中国语文,2015第6期)、《语言深度接触机制与藏汉语言类型差异问题》(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Jan, Vol. 33, No. 1, 2005)、《藏语和阿尔泰语在语法系统上的相似性》(日本东欧亚语言研究,2006第1期)等。相关研究成果,三次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国际中国语言学会(IACL)第十二届「青年学者奖」(IACL-12, Young Scholar Award, 2004)、「桥本万太郎汉语历史音韵学奖」(Mantaro J. Hashimoto Award, 2004)等。
木仕华(Yeshe Gyatso),云南丽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纳西语、东巴文文献研究兼及藏缅民族的历史与语言研究,代表作有《卡卓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纳西东巴文与藏文的关系》(民族语言,2001第5期)、《谁是MOSO(摩沙)?——论古摩沙的分化与「纳系族群」的认同及识别问题》(思想战线,2010第3期)、《纳西语中的蒙古语借词》(民族语文,2015第4期)等。
董广辉,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6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2018年)、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2017年)等奖励。主要从事环境考古与环境变化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提出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三步走模式,以及农业技术革新促使人类3600年前能够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新观点;2)揭示了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新石器时代至秦汉之前东西交流的时空框架,及其影响下的人类生业模式时空格局转换;3)发现史前跨大陆交流对东亚地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了解释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概念模型。近年来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课题等项目。2015年至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PNAS、Nature Plants、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Bulletin、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理学报等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入选2019年度中国高被引科学家榜单(艺术与人文类)。兼任《地理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齐德舜,山东昌邑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11-13世纪西北民族史与宗教史研究,是后吐蕃时代唃厮啰政权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代表作包括《唃厮啰家族世系史》(民族出版社,2011)、《〈宋史·吐蕃传〉笺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从赞普到土司:唃厮啰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从〈清史稿〉的一则错误考口角厮啰家族世系——“唃厮啰家族世系表”辨误与补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第1期)、《从赞普到土司:唃厮啰家族家国之间的政治嬗变研究》(中国藏学,2017第3期)、《宋代印度密教僧人金总持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9第2期)等。
杨红伟,河南泌阳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近现代西北区域史研究并兼及藏学,着有《抗战时期西北经济开发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甘宁青民国人物(增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论历史上农业开发对西北环境的破坏及其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5第1期)、《晚清循化厅所辖藏区的部落冲突与演进》(中国藏学,2009第4期)、《拉卜楞寺与清政府关系综论》(江汉论坛,2012第4期)等。
周传斌,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中心暨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中心副主任兼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系系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政治学(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伊斯兰教等研究。代表作有《中国民族理论发展论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民族出版社,2008)、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Beijing’s Hui Muslim Community(Thailand, Chiang Mai: Silkworm Books, 2009)、《传统与现代之间——伊克巴尔哲学思想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15)、《回道对话与文化共享——宁夏固原二十里铺拱北的人类学解读》(西北民族研究,2012第4期)、《跨越“穆斯林—基督徒”鸿沟的桥梁——美国前国会议员司建德〈致命的误解〉一书评介》(世界宗教研究,2015第4期)、《玫瑰、郁金香与牡丹:从乐园意象的演变看伊斯兰教中国化》(世界宗教文化,2019第1期)等。
阿旺嘉措(Ngawang Gyatso),甘肃省迭部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中心暨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中心藏学所所长。 长期从事本教文献研究,参与《甘青川苯教古藏文文献》《古藏文苯教抄本珍本汇编》等大型文献集成的编目与出版工作,着有《象雄时期的藏族文明》(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甘南苯教的历史与文化》(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白龙江上游民间苯教祭祀者“莱坞”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第6期)、《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中的苯教写卷判定及内容解析》(中国藏学,2014第3期)、The Lhadag Leu(lha bdag le’u), Ritual Specialists of the Black Water Bon of the Phenomenal World in Southern Amdo: A Brief Introduction(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84, No. 3, 2016)、《敦煌文献中本教徒的宗教功能》(中国藏学,2018第2期)等。
答辩人简介:
吴楠楠,女,山西长治人,本科第四年和硕士阶段师从宗喀·漾正冈布教授从事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期间在导师的指导和师门博士生赵书苑等的协助下完成待刊论文《闷磨黎山:“吐蕃昆仑”新探》,探讨了唐人刘元鼎所见“吐蕃昆仑”的释名、地望及历史影响。
论文摘要:
城、堡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是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的物质依托。唃厮啰政权(1032?-1104)所处的后吐蕃时代,河湟地区兴筑了大量城和宗堡。在宋夏对峙、部落联盟和青海路骤兴的大背景下,城与宗堡既是区域内吐蕃部族据地自守的政治和军事要塞,亦是宋夏对峙和东西交通的重要见证。“城”在名称和内涵上对应藏文“མཁར”(mkhar),“宗”为藏文“རྫོང”(rdzong)的对音,“宗堡”即宋人音译和意译结合的产物。
本论文撰写于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之间,共计13万字。文章首先结合藏汉历史文献,从宏观视角出发,认为唃厮啰政权辖域内的城和宗堡总体可分为以规模划分的三大等级和以地域为依托的三大分区。其次,利用最新考古实验成果、历史语言学和实地调查,以微观视角专章探讨了具有代表性的青唐城(གྱི་ཐང་མཁར gyi thang mkhar)、一公城(གཡུང་དྲུང་མཁར g·yung drung mkhar,“永恒城”)、邈川城(སྨད་ཆུ་མཁར smad chu mkhar)和南宗堡(གནམ་རྫོང gnam rdzong,“天险堡”)这三城一宗堡的释名、地望、形制特点和部族活动等问题。最后,立足于现存唃厮啰城址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探讨了在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唃厮啰城址甚而古城址保护利用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城;宗堡;后吐蕃时代;唃厮啰政权;河湟地区;文化遗产保护
最近更新
- 2024-12-02 第六届杨建新奖学金获奖者风采
- 2024-12-02 第八届杨建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学术周获奖者风采
- 2024-12-01 第六届“杨建新奖学金”参评论文获奖名单公示
- 2024-11-30 2024年下半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四)
- 2024-11-28 李正元教授
- 2024-11-28 谢冰雪教授
- 2024-11-27 2024年下半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二)(三)
- 2024-11-20 【讲座预告】密歇根大学Andries W. Coetzee教授即将应邀到榆中校区举办学术讲座
- 2024-11-15 2025年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招生目录
- 2024-10-28 实践中的投身人类学——以四部民族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