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业本科生2021年暑期学校讲座及田野实习圆满完成
2021-08-07 | 本科生田野实习 | 阅读量: | 收藏此文
摘要: 2021年7月18日—31日,我校2018级、2019级民族学专业共38名本科生奔赴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进行专业实习。本次实习共分为5个小组,分别为:金星教育小组、街子镇调查小组组、惠康养老院小组、文都乡调查小组、道帷乡调查小组。在循化县城进行短暂停留后,各组便奔赴各自田
2021年7月12—17日,民族学专业暑期学校系列讲座开讲,共安排讲座12场次,上海师范大学陶庆教授、上海大学张亦农教授、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兰州大学樊莹副教授、兰州大学李一男副教授、兰州大学杨红伟教授、甘肃政法大学马小华副教授、四川大学陈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巨浪讲师、香港中文大学杨蕾博士后研究员、兰州大学谢冰雪副教授和周传斌教授等先后开设讲座,围绕人类学田野工作及本次实习地点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2021年7月18日—31日,我校2018级、2019级民族学专业共38名本科生奔赴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进行专业实习。本次实习共分为5个小组,分别为:金星教育小组、街子镇调查小组组、惠康养老院小组、文都乡调查小组、道帷乡调查小组。在循化县城进行短暂停留后,各组便奔赴各自田野点进行田野调查,目前各队已经对田野点有初步认识,并且已经和正在确定各自调查主要内容,并将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2021年民族学本科专业实习正在有序进行。
一、金星教育小组
2021年7月20日,来自18、19级民族学班的六位同学在周老师和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循化县金星教育田野点,在校长及教务处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机构的相关设置及基本情况。金星教育由循化县金星留守幼儿园、育苗幼儿园、金星留守小学、意诚文化教育培训学校组成。起步于2011年创办的金星留守幼儿园,创办起始以招收留守儿童为主,对孤儿、特困家庭的孩子实行学费全免并全额承担其生活费用的办法,实现着创办者“服务家乡、回报社会"的情怀。2016年,完成了学前教育的孩子们,要接受小学段义务教育,金星留守小学应运而生;2019年,公建民营的循化县育苗幼儿园加盟金星教育,2020年5月,金星教育又成功申办了意诚文化教育培训学校。现已发展成拥有占地面积95亩,校舍面积10000平方米,学前儿童257名,小学生335余名,小学5个年级8个教学班的办学、办园规模,始终秉持着“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终极目标是学会爱“的教育初心。
目前阶段,金星教育正在进行暑期培训夏令营,是集复习巩固与新课预习一体的培训,同时有培养学生自我能力的军体培训内容,实行全天候寄宿制与军事化管理。实习同学们则被统一分配至负责学生早中晚打饭及晚辅导课业内容。
我们小组进入田野的第一天,成员们来到循化金星留守小学,短短一天时间接触了来自江苏的教学顾问,说藏语的数学老师,还有研究生在读的年轻老师。更重要的,当然也是这四百个孩子们。到达初期的任务围绕着进课堂听课,入食堂打饭,在办公室谈话采访,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展开。印象最深刻的是和教学顾问的交流,我们围绕着素质教育,多元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了讨论。我们在金星小学的重要田野地点之一是课堂,不同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们不同的反应,以及老师们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授课方式的差异。当我们被误认为是师范生坐在最后一排听课时,如何更好地接触我们的田野对象,也就是教室里的一个个小孩子,成了我们最重要的问题。就像格尔茨用斗鸡的方式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我们在数学课上和学生们一起解决一道道方程题目,并且帮助不少同学梳理思路,解决问题,很快和几位学生建立了联系和信任关系。由于古尔邦节的假期,我们在金星小学的正常田野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滞两天。但是团队成员们借用这两天的时间,持续对县城和周边的村镇进行考察和调研,力争对于撒拉族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2019级民族学班周圆隆)
在与金星教育短暂一天的相处中,印象深刻的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又或者是工作人员,都很热情,也愿意和我们聊聊,所以我觉得他们对于陌生人的好奇是一方面,或者更多的是社会中普遍的交往中的“安全感”的背景,所以产生信任是很快的事,尤其是对于小孩子。(2019级民族学班赵慧)
“没有责任心的爱心,是假爱” 。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位有着强烈的信念感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的老校⻓。老校⻓认为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清楚的知道学习对这些孩子们的未来有多重要,所以即使困难,他也始终背负着对这里的孩子们的责任感,坚持把金星留守小学办了下来。也正是他告诉我们,没有责任心的爱心,是假爱。只有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真心为这里的孩子做实事。(2019级民族学韦晓嘉)
在听完了英语、化学、数学课后突然发现初中的许多内容已经忘却,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些解题也一筹莫展,以为是自己很长时间不使用之后逐渐被大脑自动清除了,后面却想到是已经被内化到现在的数学知识体系之中了,以至于基础的内容被单拎出来时很难以初学者的身份去重新理解并解释,这其实会丢掉一些基础的视角。很多东西都是要联系实际才会有新的感悟,就像仅仅了解函数概念是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一样,专业理论也是如此,进入金星教育田野点之前我阅读了教育一些相关领域的一些著作,到达之后却发现仅仅几句话、几个字去定义一个各种体系交织、内容丰富且立体的学校组织情况是完全不够的,实地的很多现象与理念与教科书并不完全一致,同时很多在书上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与当地具体的情况体验结合后也变的清晰了,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着田野的本心,接下来的时间里用心体会并记录这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事物,不断开拓视野,书中有世界,心里有田野。(2018级民族学班弋萍)
这次青海循化之行是我们第二次本科田野调查。和第一次一样,初来田野,对周围一切都感觉新奇有趣,但之后我们也渐渐步入田野调查的第二阶段——觉得无聊苦闷,愁于选题,这大概是因为在这个情境中需以“局外人”身份行事的我还无法很好地自处。但也有相异之处,比如第一天进入学校时遭到学生们的围观,体验和理解了“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他们也在观察着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他者既是他们,也是我们,通过这个体验,可以提醒我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站在当地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将“侵入感”降低,从而获得真实的和完整的文化体验。(2018级民族学班于晓玲)
“怎么相处,汉族伸出一只手,少数民族也伸出一只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金星留守小学来自汉族的校长如是说,理论上的民族团结、相互尊重、包容差异立刻鲜活起来。7月19日第一次进入田野,我才明白被很多次定义、阐述的田野,就是一次遇见、一场体验,在与“他者”、与“异文化”的接触中,有对未知的询问,有对文化的感悟,有人的喜忧,有迷茫,有挫折……通过两天的沉浸探索,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2019级民族学班李桉瑞桐)
二、街子镇小组
2021年7月18日,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民族学班田野调查队伍乘大巴前往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开展田野调查。县城的喜乐来酒店是我们的第一站。丹霞地貌的风光和缓缓流动的黄河向我们讲述了这里的自然风貌。在这里我们完成了田野调查的第一步——实践地点的选择,我们——街子镇小组便由此诞生了。我们的小组由研一的马小刚、2018级民族学班的闫坤、2019级民族学班的宋真宇、刀小铃、覃进男、马小兰、张学花、马赛飞也组成。
19号在我们便离开了我们跨出第一步的地方——喜乐来酒店,来到了我们选择的田野地点——街子镇。夏日炎炎更激发了我们调查的热情。在马小刚师兄的带领下,下午2点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行程,了解街子镇的大体情况。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循化县有名的景点——骆驼泉。看着骆驼泉水流淌,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看到撒拉族先民的驼队来到这里,在这里定居的情形;看到了撒拉族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一步步壮大发展的过程。在同一位回乡过节的撒拉族叔叔的对话中,我们有幸得知了这里最有名的讲撒拉族故事的韩占祥老人的住处。在韩老的生动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撒拉族人民的诚恳与忠厚,了解到撒拉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回到酒店,我们开始了19号的总结会议。在周传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有了自己大致的调查方向。闫坤因为之前她是做留神羊仪式的,仪式又是民间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对仪式比较感兴趣,想要拱北的符号表征。宋真宇对于经济人类学方面比较感兴趣,想要街子镇周边的商铺。刀小铃观察到这几天参观的撒拉族院落布局很有特色,都栽有许多的花草,而花草中牡丹花占大多数,在当地的建筑木雕中也有很多牡丹元素,所以想以此为出发点去探访当地撒拉族的空间院落布局特点和当地藏族和汉族的差异。覃进男对于循化县的特色产业——辣椒产业感兴趣,便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研究。马小兰在同韩占祥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的博学多才,想要了解韩占祥老人的个人生命史。张学花对于撒拉族的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想要研究撒拉族的历史文化。马赛飞也深受撒拉族的文化元素——街道店铺统一的撒拉族建筑风格、石墙上白骆驼的雕刻、以及街子十字路口的白骆驼雕像等的吸引从民俗文化旅游入手,去探讨撒拉族如何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活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因素考量和未来预期效果,分析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一个少数民族如何看待本民族文化。
20号根据大家调查的内容我们开始分头行动,展开的我们期待已久的调查。宋真宇和覃进男跟随周传斌老师和马小刚师兄去感受当地古尔邦节的礼拜过程,而后又同刀小铃一起调研采访了街子镇周边还未关门的店铺。
刀小铃、马小兰、张学花和马赛飞也则前往附近的伊麻目村开展调研,了解周边村落的情况。马小兰、张学花和闫坤跟随周传斌老师和马小刚师兄参观清水河东清真寺和羊圈沟拱北。 经过又一天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基本确定了我们的调查主题。宋真宇、闫坤、马赛飞也、覃进男和刀小铃与之前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张学花在周传斌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准备研究历史上多民族的交往:古清真寺的中国特色展现。由于不可抗因素,马小兰转向研究撒拉族历史与文化的建构,对此她表现了对撒拉族的形成极强的兴趣。
我们的田野调查就此正式开始了,未来的日子,我们将用我们的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用心灵去感受这里的人与文化。晶莹的汗水将见证我们的努力,知识的实践从这里出发。
三、惠康养老院小组
2021年7月19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名本科生与1名研究生一同进入循化县惠康养老院进行调查,本小组成员有袁凯丽、梁菊瑞、尹欣云、张寓涵、段若冰、何丽娟和陈佳慧。在进入养老院之后,每位同学与老人进行了亲切地交谈。因为天气炎热,老年人喜好在凉亭下打乒乓球、打扑克牌或者下象棋,各位同学积极参与,与他们拉近距离。2021年7月20日是撒拉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因养老院行政人员放假,各位同学在访谈之余帮助养老院的护工一起做饭,与养老院的老人和工作人员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除此之外,各位同学与不同民族的老人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为今后更深层的调研打下基础。
四、文都乡小组
怀着对文都的好奇与向往,我们一行10个人于7月19号来到了文都藏族乡。(小组成员:吴紫凌、尹淑娴、朱宛晴、其米玉珍、李维康、次仁央宗、贺盈齐、扎西卓玛、陈虹安)文都藏族乡是十世班禅故里,聚集着撒拉族和藏族人们,拥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这几天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对周边的村落进行了走访,通过与周边村民的访谈,简单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并参观了十世班禅的故居,万佛塔等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的建筑。(扎西卓玛,2018级民族学)让我们看看第六组同学这几日的“行路之感”吧:
每天起床打开窗户都可以听到潺潺的溪水声,伴着树枝上的鸟叫声。这里风景优美,不长草的山头和绿树萦绕的山脚形成对比。人们在农闲时期总是慵懒和恬静的,整个村庄都围绕在这样的氛围中。(2019级民族学仁次央宗)
作为一个南方人,循化县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大山不是绿树成荫的,牛羊是漫山遍野地跑的,还真正认识到青稞和小麦,但印象更加深刻的是藏乡人民的热心肠。他们并没有以外来者的态度审视我们,而是热情邀请我们一起参加野炊,就算我们是一个小辈,藏乡老者也会对我们做出欢迎的手势,一句扎西德勒温暖着我们。(2019级民族学陈虹安)
我们来到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已经两天啦!住在当地养老院,这里是十世班禅的故居,在养老院旁边的朵思麻文都城内是世界吉祥万佛宝塔,它以藏传佛教密宗坛城为造型,采用藏族传统建筑工艺建造,高60米,宽57米,佛塔主体分为内,中,外三层,塔内地宫共五层,四面有108个门,共128座大小佛殿。每天都会有当地居民去转塔,也会有其他地方的人们前来朝拜。(2019级民族学尹淑娴)
在牙日村的野餐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藏族载歌载舞的表演,品尝了地道的大块耗牛肉,酥油茶,酸奶。日暮时分,所有人围成圈,一起跳锅庄舞。在这次偶然被邀请进入的活动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也在他们热情而生动的力量中被给予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2019级民族学朱宛晴)
养老院的住宿很棒。我们四人一组行动,第一天就蹭到了饭,第二天就进行了简单的入户调查,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参加当地村民的野炊,也感受到了藏族民众的热情,参与了他们的活动,一起感受他们的野炊文化。我调查的哇库村和日麻村距离文都乡中心大约10公里,位于太子山和孟达山之间。很幸运遇到了同龄的旦正措和卓格,感谢你们对我的照顾。在卓格和妹妹的帮助下,我第一次穿上了藏服!第一次参加藏传佛教法会!“田野中的我们不止是观察者,同时也被观察着。”这三天的调查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们的一言一行也在向他人传达着我们的情感与态度。太子山的青翠、小溪的窸窣、山泉的清甜以及不时传来的乌鸦呜鸣......这些“美丽”是挥之不去的。接下来的日子,继续多听、多看、多行走吧!(吴紫凌,2018级民族学;2019级民族学其米玉珍)
来到文都藏族乡,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大致了解了周围的情况。金黄的麦子等待着收割,我们也等待着更深入的了解当地社会。(2018级民族学李维康)
第二次田野调查,我的心情仍像第一次般激动。在田野调查中我亲自接触田野,亲自与对象访谈,每次沟通都是令人兴奋的真实体验。在观察体验中,我参与到了当地生活中,也深入到当地的文化环境中,感受到了多样的魅力和乐趣。(2018级民族学贺盈齐)
五、道帏乡小组
2021年7月19日—20日,道帏小组的同学们经过了两天的适应和调查,也逐渐清晰了各自的研究方向。
7月19日上午,道帏小组一行人正式抵达道帏藏族乡,经过一中午的调整休息,下午道帏小组一行7人在小向导的带领下开始前往多哇村进行调查。经过一下午的调查,同学们也大概有了自己的研究意向。许淇星对当地的生计方式和拉则节比较感兴趣;贾磊想要调查当地汉族、撒拉族和藏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刘世龙想要了解当地的燃料和生计方式之间的关系;刘帅想要以嘛呢坊作为切入点研究当地的宗教问题;岳王嘉琳想要了解茶对于当地藏族的意义;张涵喻想要尝试运用多物质民族志的视角,从牛粪的“生命历程” 视角去关注和探讨探讨人、牲畜与生态的关系;何文婧对道帏石感兴趣,想要了解它对于藏族人民的意义。
7月20日上午,道帏小组7人前往宁巴村进行调查,了解了当地一些基本情况;当日下午前往了多哇村,并绘画了当地的村落地图。经过了两天的调查,大家的研究方向基本确定了,最终确定为许淇星做关于道帏和迭部地区藏族普通话的对比研究;贾磊研究宁巴村的汉藏关系;刘世龙主要研究宁巴村和多哇村的燃料使用的差异;刘帅研究神龛—嘛呢坊—寺庙—场域这一空间和功能的意义;岳王嘉琳做道帏地区砖茶的区域研究;张涵喻从牛粪的角度探讨人、牲畜和生态的关系;何文婧从石匠这一群体出发,研究石头的意义以及传承问题。
经过两天的调查研究,同学们的研究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顺利完成自己的调查!
最近更新
- 2025-01-17 姬庆红教授
- 2025-01-10 2024年下半年在我中心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名单
- 2024-12-28 阿旺嘉措教授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学术团队项目
- 2024-12-28 【新闻资讯】第六届全国民族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 2024-12-22 李志明副教授
- 2024-12-11 【兰大新闻网】第八届“杨建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学术周”举办
- 2024-12-07 落桑东知副教授
- 2024-12-02 2024年度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教师获批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 2024-12-02 李静教授获批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2024-12-02 党建引领,推动民族学学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