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心动态 > 杨建新先生寄语青年学子:在第一届“杨建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周”开幕式上的讲话

杨建新先生寄语青年学子:在第一届“杨建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周”开幕式上的讲话

摘要: 杨建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学术周是兰州大学民族学本科专业田野调查实习活动的展示窗口,由兰州大学教务处、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活动开幕式在2017年10月22日举行,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先生应邀出席开幕式。他结合本次活动田野发现的主题寄语青年学

“杨建新民族学田野调查学术周”是兰州大学民族学本科专业田野调查实习活动的展示窗口,由兰州大学教务处、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活动开幕式在2017年10月22日举行,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先生应邀出席开幕式。他结合本次活动“田野发现”的主题寄语青年学子,给本科生分享了他的治学思想和事业发展理念。经杨先生同意,我们通过录音整理了他的发言,与大家分享。

 

  很高兴参加第一届民族学田野调查周的学术活动,也很荣幸这个活动以我的名字命名,感谢大家!我曾经担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系(现历史文化学院)主任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主任,为历史院和中心的发展做过一些贡献。今天来到榆中校区与大家见面,感到很亲切。

  在来的路上,我在想应当跟大家讲些什么,想到了四句话。记得赵俪生先生曾经给历史文化学院写过一幅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今是历史文化学院的院训。这三句话来自古代的大史学家司马迁给他的挚友任安写的一封信。我在这三句话中加上一句“探中外之别”,也就成了“究天人之际,通过古今之变,中外之别,一家之言”。我觉得这四句话比较完整,更加切合当前的实际。我通过这四句话稍微做一点发挥,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话是“究天人之际”。“究”为穷尽的意思,这个字上面是洞穴的穴,下面一个“九”字。“九”这个字实际上是跪着的人拿着䦆头在挖洞。这就是“究”,也就是穷尽、深入,是需要下功夫来做的一件事。“天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也就是要通天人。天为天道,人为人道。所谓天道,我理解是一些最根本的规律、理论,这就要掌握世界的本质。人是社会的动物,所谓人道在我看来就是社会的实际。古代讲天人合一,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带有很多糟粕的思想。我今天将这句话提炼,理解为掌握根本性的、规律性的理论,同时要了解现在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类社会。回头看我们的社会发展,了解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践,就是去参与。这句话可以引申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了解我们人类社会的实际,就是人道。天道和人道结合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现在应该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究天人之际”这句话。

  第二句是“通古今之变”。这是我们做为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做为社会科学家应该解决的一个基本的问题,要看到它的变化。古今之变的古,主要是研究、探讨文献材料,从文献中通过书本知识来了解古代的事情。当然古代的东西也可以通过现实的调查得到信息。那么现实的变化更是要通过调查的办法,就是大家现在做的田野调查这件事。调查实际上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研究一个问题,增长学问,做好人的一种基本的方法。也就是说,既要从书本的、历史的知识来增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时要通过实际的调研活动来了解人类社会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情况。通古今之变的“变”只能通过读书和调查这两种办法来获得基本信息,增长我们的认识。这是做学问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是我们做学问的一个基本途径。

  第三句话是我加的“探中外之异”。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时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这是我们的幸运。同时,这个新时代给我们各方面都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不仅仅要做,还要研究。研究中国特色,需要知道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世界。了解了世界,了解了世界上的许多问题,我们才能够看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因此,中国发展到今天,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更加迫切。特别是我们的学子,要真正地了解中国,没有世界的背景、角度,没办法很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不要光靠本本,不要光看外国人的好。要做好工作,也不能够搬外国的经验来做我们的事情。看待问题、看待中国,同样也不能用外国的眼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有世界的角度、世界的高度才能看清楚。“探中外之异”或者说“探中外之别”,是大学生们看待中国、看待世界,看待一切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第四句话就是“成一家之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不是说有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视野,有了调查的方法,知道古今的变化,或者有了世界的眼光,你就能够成一家之言。这需要一个过程。在前面三条的基础上,逐渐可以也应当可以有一家之言,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结论。有些学科在兰大历史上也发过光、发过热,放过异彩,开过灿烂的花,但是这些学科在一些老先生退休后就凋谢了。我们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之所以在学校能够长期繁荣地发展,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在做事业的过程中,这个事业要长期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建立支撑,打牢基础。这个支撑的东西,在高等院校就是学科建设。一个学科没有一大批人才,没有教授、专家这样一批人长期坚守,学科就立不住。没有一系列的著作支撑也站不住脚。没有几个学科点,特别是博士点和重点学科,也立不住。没有这个学科领域鲜明的思想就会淹没在汪洋大海里。这些是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支撑点,其核心、基础就要有一家之言。一家之言不只是思想,除了响亮的思想的支撑,还要有人才、学科点、著作,这都是一家之言的范围。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成果,是我们事业能够持久发展、永续发展的基础。十九大的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永续发展,他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永续不是单方面的,需要照顾、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今天我讲这个四句话,其中三句是司马迁的话,我加了一句。这四句话我觉得是立人、立中心、立院、立校的一个基础。有了这四条,一个人在学术上有更加好的发展。一个专业、一个中心、一个院也会站得更高,做的更好。上面提到的话作为院训我看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如果成为老师和同学们遵循的准则就更好了。我愿意跟大家一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中外之别,成一家之言”,共同努力建设好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我们的学校。

 

来源: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