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
2017-04-27 | 民族之窗 | 阅读量: | 收藏此文
摘要: 王力 撰稿 一、蒙古族概览 (一)起源、 族称与分布 蒙古族源于东胡。在古代汉文典籍中,被译为萌古朦骨等。7世纪以前,蒙古族先民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一带,12世纪时,分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以及肯特山以东等地。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蒙古地区的统一后,蒙古
王力 撰稿
一、蒙古族概览
(一)起源、族称与分布
蒙古族源于东胡。在古代汉文典籍中,被译为“萌古”“朦骨”等。7世纪以前,蒙古族先民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一带,12世纪时,分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以及肯特山以东等地。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蒙古地区的统一后,“蒙古”遂由一个部落名称演变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有5981840人(201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三省、河北、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在现今中国行政建制中,蒙古族有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8个自治县。
国外蒙古族人口400余万,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地。其中,蒙古国有275万,俄罗斯有90余万。
(二)美丽丰饶的蒙古草原
蒙古草原主要由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荒漠草原等六部分组成。其中,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有“牧草王国”之称;乌兰察布草原是中国的牛羊肉及畜产品主要基地;阿拉善荒漠草原则是著名的“骆驼之乡”。
蒙古草原因数以千计的野生动植物和珍禽异兽而驰名中外。植物有肉苁蓉、文冠果等。动物有蒙古马、蒙古驴等。
二、英雄辈出的民族历史
(一)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1162-1227)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蒙古帝国的创建者。出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地区的统一,被推举为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对蒙古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欧亚文明的进程皆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忽必烈与元帝国
忽必烈(1215-1294)蒙古尊号“薛禅汗”,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1260年,忽必烈被拥立为大汗。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正式建立元朝。1276年,征服南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数百年的分裂格局,实现了中国统一。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军备废弛,社会矛盾尖锐。1368年,元朝被推翻,蒙古族统治者率领大部分蒙古军民退守长城以北,蒙古族历史进入了俗称“北元”的时期。
(三)达延汗与蒙古中兴
达延汗(约1473-1517),北元时期著名的政治家。15世纪后期,在满都海夫人的帮助下,达延汗再次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实行了划分六万户等社会改革,被称为蒙古“中兴之主”,为后世蒙古诸部落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俺答汗与藏传佛教在蒙古族中的传播
俺答汗(1507-1582),又称阿勒坦汗,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漠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主持修建了呼和浩特城,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1578年,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在青海湖畔举行了历史性会晤,揭开了藏传佛教在蒙古社会再次传播的序幕,这对蒙古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蒙古族社会也在整个中国社会转型中发生着变化,蒙古族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五)乌兰夫与蒙古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乌兰夫(1906-1988),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当代蒙古族族杰出政治家,带领蒙古族在1947年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当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乌兰夫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独具特色的传统生计方式
(一)畜牧业
畜牧业是蒙古族主要的传统经济活动,以大群放牧为主,草原辽阔,草质优良,盛产蒙古马、牛、羊等。
(二)手工艺
蒙古族在家庭手工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雕刻、刺绣、牛皮画、金银器皿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其中,蒙古族的雕刻技艺精湛,形式多样,有的线条豪放、造型优美,有的工艺细致、剔透玲珑。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以凝重质朴取胜,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蒙古皮画,线条流畅,构描图别致,立体感强,色彩柔和,精选草原优质牛皮,经过描绘、着色等一系列特殊工艺,由纯手工制作完成。
(三)商贸
商贸历来是蒙古族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商业旅游业在蒙古地区也取得了蓬勃发展。
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一)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最初无文字,在成吉思汗时期才开始用畏兀儿字母记录蒙古语,形成了蒙古文字。除畏兀体蒙古文之外,蒙古族在历史上还曾创制或借用过其他一些文字,如“八思巴文”等。
(二)文学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如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故事和格言等。其中以《江格尔》和《格斯尔》最为著名。
《江格尔》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主要讲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英雄,同芒奈汗、布和查干等进行抗争,建立一个强盛国家的故事。史诗具有蒙古说唱艺术的特点,语言丰富优美,风格粗犷豪迈。
《格斯尔》是蒙古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部著名史诗,大约在16世纪由青藏高原传入蒙古草原,讲述了格斯尔降妖除魔、扶弱济贫、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三)史学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巨著,成书于13世纪,作者不详。全书系统记述了五个世纪的蒙古草原历史,赞颂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伟大业绩。
《黄金史纲》,原名《诸可汗源流黄金史纲》,是一部17世纪初蒙古编年史,作者不详。该书系统地叙述了14世纪至16世纪的蒙古历史,是继《蒙古秘史》之后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蒙古编年史。
《蒙古源流》是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中最完整的一部代表作,于1662年由蒙古族学者萨囊彻辰用蒙文著成。全书叙述了印度、西藏的佛教概况以及蒙古族的历史沿革。
(四)医学
蒙古医学吸收了汉医、藏医、回回医学的成就,自成体系。主要通过“问”“触” “望”来诊断病情。
(五)音乐
蒙古民歌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短调民歌篇幅短小,曲调紧凑,节奏鲜明,音域较窄,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蒙古族的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雅托噶(“蒙古筝”)、蒙古三弦、蒙古四胡、火不思等。
(六)舞蹈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安代舞、盅碗舞等。
五、奇特而多元的民俗
(一)传统服饰
蒙古族传统服饰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诸部落服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蒙古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蒙古袍、腰带、靴子等四个部分。首饰大致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蒙古袍为大襟长袍,长而宽大,下端不分衩,长袖高领,右开襟;男袍多为蓝色、棕色、灰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夏季穿单、夹袍,冬季穿羊皮袍或狐皮袍等。腰带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扎腰带不仅能防风抗寒、解除骑乘疲劳,还是未婚女子的标志。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主要部件之一。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精美的花纹图案。
(二)风味饮食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有奶食品,肉食品等,素有“白食”和“红食”之说。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尚白,以白色为吉祥,称奶食为“白食”。奶食品种类甚多,营养丰富。奶制饮料主要有鲜奶、酸奶、奶酒等;奶制食品有奶干、奶豆腐、奶皮子等。“红食”为肉食品,原料主要是牛羊肉,吃法多样,有手把肉、羊背子、烤全羊、蒙古八珍等。
谷物也是蒙古族必需的食品之一。主要有炒米、蒙古馅饼等。
(三)传统民居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民居。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相互连接,围成圆形,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烟。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近年来,在定居点的部分蒙古族牧民则生活在平房中。
(四)传统的出行方式
马是蒙古族传统的重要交通工具,日常生产生活以及战争中皆离不开马。在沙漠地区,骆驼则是蒙古族主要的交通工具,俗有“沙漠之舟”之称。除此,勒勒车也是蒙古族的传统交通工具,勒勒车又称之为“辘轳车”、“牛牛车”等,车轮大,车身小,车轻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沙滩上行走。蒙古族出行一般骑马、骆驼或乘勒勒车。
(五)独特的礼俗
出生礼:蒙古族出生礼主要有“洗三”“满月”“过百日”以及“过生日”等。“洗三”是在婴儿诞生三天后,先用水洗,后用奶油凃婴儿中指,并为其祈福。“满月” “过百日”均按婴儿出生日算起,在一个月或一百天举行的仪式,期间邀请亲朋好友,并摆酒宴以示庆贺。“过生日”最为热烈,除邀请客人外,还要举行“抓岁”等活动。
婚礼:蒙古族传统的婚礼独具民族特色。传统的婚姻,要通过媒人介绍,有收受彩礼的习惯。蒙古族给女儿的嫁妆十分丰厚。结婚仪式一般分迎亲、送亲、典礼、认亲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后,有婚礼对歌、向佛像叩头、向岳父母献哈等活动。迎亲返回新郎家时,先在蒙古包外环绕三圈,然后新郎与新娘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进门后,新郎要举行掛弓仪式,新娘首先向佛像跪拜与祭灶,接着与新郎父母、婆家亲友等互献哈达、礼品。礼成之后,举行丰盛的酒宴。第三天,有的地方,特别是农区要举行认亲仪式,即新娘家的近亲前往新郎家认亲。在有些农区,婚礼后的一个月,新娘还要回娘家住一月,俗称“坐对月”。
葬礼:蒙古人的丧葬习俗有多种形式,主要有天葬、火葬、土葬等。
天葬是牧区过去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样的葬地。尸体任鸟兽啄食。
后来受到汉族等民族丧葬仪式的影响,蒙古族也有了固定的墓地。一般而言,正常死亡的人实行土葬,葬棺为卧棺。
火葬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历史上,王公贵族、高级僧侣等去世后采用火葬。普通人非正常死亡后,也实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或撒于山川、江河,或装入坛罐中埋葬。
(七)娱乐
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有下棋、玩纸牌与骨牌、击髀石、猜格等。蒙古象棋,蒙古语称“什特拉”,形式、走法和规则接近于国际象棋。蒙古民间还流行牌戏,牌用纸或骨做成,48张,由12种不同的图案或数字组成,每种为四张,由四个人一起摸耍。蒙古族儿童喜耍“髀石”,有踢、击、抓、猜等多种玩法。
(八)体育
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赛马、射箭和摔跤等。
赛马: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赛马方式多样,主要有奔马和走马。传统的蒙古式奔马比赛在野外进行,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不分组,几十名骑手乘骏马同时从起点奔驰,不计时间,最先到达终点者为最快。而走马是比赛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
射箭:蒙古人善于射箭。正式的比赛分静射与骑射。其中,骑射的场面热烈,一般在大型集会或节庆日活动中举行。
摔跤:蒙古男子三项竞技之首,是一项对抗性十分剧烈的运动。蒙古式摔跤独具一格,早在13世纪已流行于蒙古地区。每年各地的那达慕大会与节庆期间,都有大规模的摔跤比赛,摔跤手们身穿牛皮或驼皮紧身半袖背心,脚蹬黑色皮靴,形象威武英勇。
六、传统节日
(一)白节
在蒙古语中农历正月被称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白节即蒙古族的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蒙古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除夕日,全家团圆,吃手把肉,晚上守岁,大年初一早晨,晚辈向长辈敬奶茶或敬酒,随后家族亲人间相互进行拜年、聚餐、歌舞等活动,以祝贺全年吉祥如意。
(二)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意为“游玩”“娱乐”。通常在牧草繁茂、羊肥马壮的农历七八月举行,为期三五天或六七天不等。那达慕大会上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活动,并伴有商品交易、草原旅游等内容。
(三)马奶节
马奶节也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为期一两天。
另外,蒙古族还有灯节、清明、浴佛、端午、中秋、重阳、小年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或全族共庆,或为地方性节日。
七、宗教信仰
(一)萨满教
萨满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崇拜各种神灵、动植物等。其神职人员称为萨满。主要仪式有祭天、祭地、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在每年水草丰美时举行。敖包,意为“堆子”或“鼓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由石头垒起,上插树枝。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四面放烧柏香的垫石。祭敖包时,供献各种祭品,主持人致祷告词,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二)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曾在蒙元、明后期两次大规模传入蒙古社会,对蒙古族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蒙古各部都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据统计,在清末,漠南蒙古有400余座,漠北蒙古有800余座,其中著名的有额尔德尼召、大召寺(汉名无量寺)、汇宗寺、席力图召(汉名延寿寺)、五塔寺、甘珠尔庙等。鼎盛时,僧人数量高达蒙古人口的1/3左右。
结语
蒙古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皆产生过重大影响。蒙古族分布较广,各地蒙古族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过去以游牧为主,现在逐步变为定居,农牧业兼营,其生活方式也日益现代化。
最近更新
- 2024-10-21 【讲座预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将应邀来兰做学术讲座
- 2024-10-17 【讲座预告】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斯坦恩·库恩勒将应邀来兰讲学
- 2024-10-17 【讲座预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少青研究员将在榆中校区做学术讲座
- 2024-10-10 【讲座预告】伊东荣志郎、桑原直子教授将应邀赴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做学术讲座
- 2024-09-29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2024-09-13 习近平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
- 2024-09-13 多物种民族志:西方人类学的物种转向
- 2024-08-26 2024年下半年博士论文答辩公告(一)
- 2024-08-26 喜迎九十辰有感
- 2024-08-06 2024田野初体验(五):来自抓喜秀龙分队的第二次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