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队老师
麦合布拜木·买买提江 肖冬梅
分队成员
艾梦恰克,党骋宇,努日曼旱,洪梓榕,吉纳仓亘桑龙珠,吾哈妮萨,齐一斐,雷炎,杨梅花,宋雨阳,马少轩,徐佳旻,尚琦,刘书萌,耿雲轩,陈思豆,屈文豪,乔若晟,董佳琪
议题呈现
1. 甘新公路对柴沟镇的影响
田野调查已经进入中后期,在经历一周多的访谈调研工作之后,我对于打柴沟镇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穿镇而过的甘新公路(G312国道)为打柴沟镇带来道路经济的新风,坐落于公路两旁的商店塑造出道畔经营的景观,也为当地农户赋予农民和商人的双重身份。我研究的甘新公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贯通东西,曾是抗战时期的重要通道,而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持续不断地为当地注入经济活力。
——陈思豆
(图1 道畔商店)
2. 生态搬迁
生态搬迁作为政府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采用场域理论进行观察的视角下,不仅见证了旧乡村与新社区的有机融合,还观察到这一过程催生了新的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并由此衍生出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维度。新时代的移民搬迁不仅需要考虑如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需探讨如何引导移民走向幸福生活的路径和如何解决其面临的种种挑战,即移民群体的“何去何从”。
——宋雨阳
(图2 祥泰新村社晚霞景色)
3. 农户对市场的反应模式
在这么多天的田野调查中,我们下过地、摘过荚豆、进过农田间了解青笋的培育过程、去过农户家里品尝茶水,也体会过当地居民的热情,总之,在这几天的实习中我见识到了各种各样有关高原夏菜种植的情况,最终我探寻到了我的研究议题——农户对市场的反应模式。在经济人类学的指导下,我探索到在市场和政策的大背景下,由于天气、价格、成本、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市场做出了不同反应,有且不限于流动的交易方式、新的经营方式、经济互补结构,在这些模式的背后,我认识到还应补充当地农业可持续化发展的方向,我思考到有关政策、价格、销售等方面建议,后期我还会进一步细化我的议题内容。
——齐一斐
(图3 一望无际的农田)
4. “候鸟式”空心化
多日走访打柴沟镇的下辖农村地区,我发现一种独特的空心化现象,即“候鸟式”的空心化。“候鸟式”空心化是指在特定地区,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或经济活动的波动,人口出现周期性的流动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候鸟的迁徙行为,即人们在不同季节根据资源的丰富与否和生活成本的高低在不同地区之间移动。在打柴沟镇农村地区,“候鸟式”空心化则表现为:青壮年劳动力有时会前往其他地区打工;有时又会回到农村继续耕种。我将继续探索、分析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各种复杂成因。
——尚琦
(图4 访谈对象)
5. 高原夏菜的社会生命史研究
从最初的农户自主种植,到现在已基本形成规模化种植,打柴沟村的高原夏菜种植拥有了相对完备的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同时也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中介收菜组织+农户”的多元化方式,促进着本地的高原夏菜走向北上广等大型一级市场,而后通过批发商分级运往需求蔬菜的全国各地,甚至是走向国际,打响打柴沟高原夏菜的有机品牌名气。通过一次一次地走进真田野,与农户、雇工、收菜老板、代办、农资店老板进行深入的交流,外加参与观察等方式,对高原夏菜种植中的红笋、荚豆种植、供应、销售形成了清晰地认知,所以在此基础之上,我试图通过理清以高原夏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高原夏菜从种植到销往市场所发挥的“聚”和“散”的作用。田野实践时间即将走向终点,剩下的几天里我将会多多收集有效信息,更大程度去丰富自己的田野资料。
——杨梅花
(图5 农田中正在劳作的人们)
(图6 与队友下地干活、访谈)
6. 农村养老服务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年龄结构空巢率健康状况等指标均较城镇更为严峻。我国农村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较为紧密,村民们互助互惠热情高,这是农村养老的优势所在,也是打柴沟镇养老服务的真实写照。为增强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打柴沟镇有效利用村校撤点的空置资源,将其改造为打柴沟镇幸福家园,幸福家园的运营模式是我研究的方向。
——艾梦恰克·买买提托合提
(图7 小组在祥泰新村共同访谈照)
7. 民俗仪式与观念的变迁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被誉为“青藏之眼”。当地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与仪式,其中我们所在的田野点——打柴沟镇,拥有悠久历史的祭鄂博仪式在时间的裹挟下发生了传承和一定程度的变迁,其它的民俗活动也发生了变化。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当地人居住空间、产业结构、生计方式、交往交流等方面对观念和民俗活动的塑造和影响。在不同的村落中,民俗活动和观念的变化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举行仪式的目的也存在差异,比较差异、分析心态上的变迁之后,进一步探寻传统民俗仪式在现代化中的可能性。
——乔若晟
(图8 小组成员共同访谈照)
8. 赛马会
天祝县作为“中国高原走马之乡”,每年六月六都会举办民族传统赛马大会。在田野过程中,我对赛马会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兴趣。赛马会不仅是对古代英雄十三勇士的纪念,更是各民族团结与传承的体现。其发展历程见证了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变迁,赛马场上的激烈角逐与欢声笑语,无不透露出浓厚的民俗风情。赛马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
此次调查让我认识到赛马会对文化传承、民族三交及地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赛马会不仅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还带动了当地旅游及岔口驿马交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赛马会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民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董嘉琪
(图9 赛马会访谈照)
9. 道德储蓄所
打柴沟镇道德储蓄所探索的是“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乡村社会的内在力量,即村民的道德自觉和自治能力,同时结合现代法治的刚性约束,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治理体系。这种治理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也为其他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打柴沟镇道德储蓄所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紧密结合。通过道德积分的积累和兑换,村民在获得物质奖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道德行为带来的精神满足和社会认同。这种双重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村民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道德储蓄所通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现代转化和创新性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乡村社会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吾哈尼萨
(图10 打柴沟镇道德储蓄所兑换超市)
10. 打柴沟镇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打柴沟镇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藏、回、土、蒙古等民族在此和谐共存,通过访谈与观察,发现各民族间展开了广泛交往与深度交融。尤其是在汉藏之间,通婚情况显著,这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是体现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亲密关系。
多民族交流与融合不仅体现在家庭层面,还广泛影响着社区生活和经济活动。各民族在传统节日、各种仪式以及日常习俗中相互了解,共同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此外,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组织文艺演出等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这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展现出了和谐共生的社会图景。
——努日曼罕·麦提克日木
(图11 小组成员共同访谈照)
11. 多元主体参与的高原夏菜产业
天祝县高原夏菜产业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主要有:农户、农户雇的工人(所进行的工作有为农户摘菜等)、 代办(联系农户和企业、商家)、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的工人、企业负责人、 企业工人、运输夏菜的大车司机、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农资店。这些主体有些来自不同的村、不同的镇、不同的县,甚至是不同的省,通过高原夏菜这一产业,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主体之间产生了联系、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互动、相互产生影响。不同参与主体属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其利益有时是一致的(比如农户、农户雇的工人都希望农户家的菜能以较高价格被收走),有时会发生利益矛盾,但这种矛盾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高原夏菜产业得以持续。天气的变化、市场的变化,导致高原夏菜价格变化,对不同主体造成影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多元主体的参与,构成了高原夏菜产业的完整环节,因此,我觉得,从不同主体的视角去研究,是有价值的。
——徐佳旻
(图12 农户种植的荚豆)
(图13 合作社所租冷库里的荚豆)
结语
“乡土社会是一个孤立的小天地,在这里,人们相互之间的了解是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阻碍的。”
——《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