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2024田野初体验(三):来自打柴沟镇的报导

西北民族学
2024年07月26日 01:13

带队老师

图片

麦合布拜木·买买提江   肖冬梅

分队成员

图片

艾梦恰克,党骋宇,努日曼旱,洪梓榕,吉纳仓亘桑龙珠,吾哈妮萨,齐一斐,雷炎,杨梅花,宋雨阳,马少轩,徐佳旻,尚琦,刘书萌,耿雲轩  ,陈思豆   ,屈文豪,乔若晟,董佳琪

探访

312国道自东西纵横,打柴沟镇屹立其中。打柴沟镇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71个村民小组。车辆来回之间,夏菜生长其中,文化灿烂多彩。2024年7月19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1级、2022级民族学专业的本科生及带队老师来到打柴沟镇,展开为期14天的暑期田野调查。

图片

(图1  打柴沟镇剪影)

议题呈现

1. 夏菜产业如何塑造聚合

打柴沟镇夏菜主要是荷兰豆以及红笋。当地种植的夏菜面积超过千亩,红笋与豆田交错拼合,从山上远眺,仿佛红绿色的拼花布。夏菜为人与人以及人与非人的遭遇提供可能,呈现为一个开放的聚合。伴随着夏菜的种植,全国各地的菜贩老板来到打柴沟相互竞争。来自云贵川的劳工跟随着老板将笋子从田地送上前往北上广的卡车。来自天堂镇、古浪县、永登的劳工乘坐着大巴来来往往,忙碌与豆田的绿叶与白花之间。在这里可以看见人与自然,人与人,点与面的遭遇与纠缠。

我们穿梭于田野的小路之间,通过与夏菜种植者同吃同劳动,汲取地方性知识,具身化感知农民对豆与笋子的照料。我们来往于冷库与菜品公司之间,探求夏菜产业链如何转译当地生活,塑造当地的景观与世界,探寻种植品种的变化如何改变整个乡村的面貌。我们穿梭于不同群体之间。农民,中间商,农药贩子,南方老板、天祝收豆劳工,云贵劳工,探寻夏菜产业如何与人与非人遭遇,如何作为能动者与不同群体生成集合,塑造景观。

生生世界不可测度,唯有与大地相连,方为获得真知的路径。

                       ——耿雲轩

图片

(图2 夏菜打包装车,即将前往全国各地)

图片

(图3 队员访谈云南劳工)


2. 新乡村的基层治理

我的研究方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治理。借助费孝通的社区研究方法,我选择天祝县打柴沟镇的几个典型安置小区作为田野研究点,使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由小点大,从单个村民入手,从个体深入到一个群体再到一个组织,研究打柴沟镇各村集体搬迁后的基层治理结构、机制和实践的变化和发展。特别关注的是基层政府、村委会、居民委员会和农牧民之间的权力关系、资源配置和利益博弈等方面的演变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究打柴沟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展现的具有特点的基层治理挑战、机遇和发展方向,关注不同条件所带来的不同环境,进一步揭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和实践策略。

        ——吉纳仓亘桑龙珠

图片

(图4 队员入户调查)


3.农民身份认同的演成

 在打柴沟镇,一条国道横亘在镇的中间,将景观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头是成片的田地和巨大的工厂,而回头则是遍生杂草的厂房和革命的遗迹。两段历史交织在当下,传统的回忆与现实的境遇相联接,塑造了当地人的精神世界。过去铁路工人的离场,同今天农民的工人化,成为了一种工业主义的再塑造,这种塑造不再是通过大规模使用城镇工人的方式,而是一种农民——工人身份的凝结。他们既是农民也是工人,但他们身上都有着打柴沟的意义世界。

 ——党骋宇

图片

(图5 碳化硅厂)

图片

(图6 用于冶炼碳化硅的煤炭)


4.医学人类学

我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打柴沟镇回族的医疗体系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到本地回族医疗体系中的有传统医疗,民俗医疗,现代化医疗和藏医医疗四种体系。其中藏医医疗作用突出。其原因有三:首先本地方的藏医医疗很著名,治疗效果明显。再者受当地海拔,气候,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本镇很多人都有风湿关节炎,而藏医藏药疗法对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显著。本地方很多人都会选择该疗法。在接下来的田野调察中我会逐步深入调查回族中不同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经济情况等变量对医疗选择的影响。

——马少轩

图片

(图7 队员访谈过程)


5.夏菜与关系的生成

夏菜农田因其时效性(5-10月)且作为农业的不稳定性,需要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人共同照料,并且尝试去弥补农业作物受到自然因素及市场因素产生的收入上的不稳定,因而有许多家庭会选择男性主外——去当地化工厂打工、拉红笋的运输、做代办(农户和商家的中介)等去赚外快,而女性会主内——但在此我说明一点:“内”不代表传统意义上的家内,而是农田,女性会以一个勤劳、顾家的形象在农田里耕作、采摘,且被雇佣来采摘豆子的劳工们也基本上是女性。即女性在维护作为家内主要根基的农田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点发现让我觉夏菜农田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多层次的关系,除此之外仍可考虑讨论的还有:代际关系、亲缘关系、雇佣关系等。

——刘书萌

图片

(图8 队员与农户共同采摘甜脆豆)


6.古浪县雇工

天祝县以高原夏菜种植出名,但是近些年来打柴沟镇人口空心化日益严重,导致出现了人力资源紧张现象,所以农业雇工这个职业伴随着夏菜的种植而逐渐兴盛。但笔者通过最近几天的访谈,发现这些来自于古浪的雇工有一套自己的雇佣模式。首先老板是计划的制定者,大巴车司机是中间人,是人力资源的分配者,而雇工是劳动者。老板不会直接与雇工进行联系,而是通过大巴车司机这个中间人,进行劳务工作。一般而言,老板和雇工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联系,老板也会出于道义方面的考虑对雇工有一定的容忍现象。老板和大巴车司机也没有一对一的稳定关系,而是多条线进行交叉,在此过程中进行关系网络的拓展。大巴车司机和雇工更像是“铁哥们”,雇工会认可大巴车司机并长时间坐司机的车进行务工。而一些雇工认为如果长时间坐司机的车而突然转投其他司机会出现愧疚心理。同时,大巴车司机和同龄工人之间也有随礼,关心等现象的出现,关系网络会被加固。这种在高原夏菜种植的环境下的劳务关系也并不牢靠,雇工具有极强的自由性,工资日结,没有稳定的联系。我将继续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研究其他雇佣模式。

——屈文豪

图片

(图9 云南劳工将红笋装车发货)


7.工人境遇

天祝县工人的境遇可以被视作中国国情的一个缩影,劳工的职业在给予其稳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现象,使人的生存境遇在一种后现代式的基调上展现出了无可置疑的破碎感。在日常及非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劳工在产业链的下游求生,为一整个庞杂的市场体系带来了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组织所形成的权力关系,政府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发挥作用,并推动工人深度参与互相联结而又互相竞争的行动链条。这种根植于社会大传统的嵌入式的权力结构体系固然造成了大他者对于每个个体的稳定作用,但也令人的生存境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主体性被收编成为了一种扁平化的群像,这不得不使当代的人类学家做出深刻的反思。

——雷炎

图片

(图10 废弃的铁路工人俱乐部)

8.作物变迁后的生态人类学

踏入广袤田野,在对打柴沟镇的摸索与探寻中,我的目光逐渐聚焦于当地独具特色的高原夏菜产业。面对庞大的产业体系,我曾感到迷茫。但幸运的是,每一次探索,无论是穿越多隆村的牧场,步入夏菜种植田地,还是在G312国道旁农资店的考察,以及意外获得的奶油草莓,都如同田野间的意外珍宝,为我揭示了打柴沟产业转型的轨迹及其未来的蓝图。

从传统的青稞种植到高原夏菜的兴起,再到未来可能推广的奶油草莓,我打算追踪这些生计作物的演变历程,深入探究不同作物是否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及其背后的环境适应。因此,在接下来的调查研究中,我将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当地居民对于生计作物转型的认知与态度,二是生计作物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以期勾勒出打柴沟村产业转型背后更为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图景。

——洪梓榕

图片

(图11 队员与牧民合影)

图片(图12 田野中蹭到的第一顿饭)

致敬缠绕

打柴沟镇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各关系的在此在遭遇与凝结。在打柴沟镇,历史沧桑与此时此刻,地方与全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塑造着未来。民族学学子开展田野调查,不仅是为了人类学民族学的专业训练,而是教育其进入世界,关注自我与他者的在场,并学会以各自的方式做出回应。正是通过聆听他者的声音并从中学习,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是一种诗意的复调与缠绕......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北民族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