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上午,2021级和2022级民族学本科生及带队老师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出发,乘坐大巴前往今年的田野实习地点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镇分队,包括带队老师泽仁巴珍老师、研究生助理赵慧以及10位本科生。抓喜秀龙镇由5个行政村构成,分别是代乾沟村、红圪塔村、南泥沟村、永丰村、炭窑沟村。
抵达住宿所在地永丰村后,同学们稍作休整,便分为两队,一队由泽仁巴珍老师带队前往抓喜秀龙镇政府,向他们说明了我们一行的来意,为未来十四天的田野调查取得支持和帮助。在谈话中我们初步了解到当地的居民结构以及村镇构成,镇政府表示将全力支持我们的实习。在泽仁巴珍老师的争取下,政府愿意7月20日提供两辆车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带实习的同学们去抓喜秀龙镇下的五个村转转,期望同学们对抓喜秀龙镇有初步印象。另一队同学则沿着永丰村村级道路徒步自由观察,一路上同学们展现出了初来抓喜秀龙的激动和对接下来田野实习的期待。树荫下乘凉的老奶奶、小卖部的老板娘、独自散步的老爷爷、农田里干活的姐姐,无不用她们质朴真诚的笑容欢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
镇政府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认识并了解抓喜秀龙镇各村
7月20日早上九点,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驾车带我们一行人从永丰村出发,一路上停留了诸多地方。永丰村的石榴广场、红圪塔村沿路成群的白牦牛、代乾村的夏季牧场、南泥沟村开发的旅游景区、炭窑沟村的新农村建设,这些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对抓喜秀龙前一天模糊的认识,同学们逐渐清晰看到了抓喜秀龙的全貌,也对自己接下来的田野方向有了更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镇政府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认识并了解抓喜秀龙镇各村
“今天,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牧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便是这片土地上的生态智慧。在诸多文化中,牛粪往往被视为不洁之物,但在这片牧区,它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当地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燃料来源,还作为有机肥料,极大地提升了牧区草场的生态肥力。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牛粪还成为了一种经济资源,在交易中给牧民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这些现象展示了每个生态系统都拥有其独特的生态模式和生产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22级 田欢
“田野实习第二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抓喜秀乡下辖五个行政村的生计方式:永丰村居民以汉族为主,经济来源主要靠高原夏菜种植;炭窑沟村半农半牧,高原夏菜种植面积大;南泥沟村则一部分重点发展旅游业,另一部分为牧区;红圪垯村和代乾村以藏族为主,游牧为生。”
——21级 黄秋燕
“基于田野调查初期,我前两天主要对我所要进行调查的五个村落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采访过程中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居多,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感觉他们生活中比较孤独。对于这些情况,我想关注的点是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问题和想调查社会保障的落实情况。”
——22级 江央曲珍
“今天我们去了红圪垯村,遇到了当地的牧人,因为我对当地的牧业经济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通过他了解了当地的白牦牛的肉价,及其附加产品(酥油,牛奶,牛毛)的价格,还有草料的使用(当地种的青草和买的草垛),育肥和散养方式的区别等,这些信息启发了我对白牦牛产业发展的进一步兴趣”。
——21级 南拉加
“今天在镇上在一家藏族老奶奶经营的百货店进行采访调查,主要询问了白牦牛买卖(价格从七八千掉到了三四千)和草料(自家草料五千捆以及花八九万买来的草)的买卖之间的关系(供应和需求严重不符合,导致处于亏损状态)以及在永丰村的汉话和藏语(是藏族但不会说)的现状,如果有机会我想继续从这两方面进行调查”
——22级索那多拉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今天在永丰村的红石榴广场,看到了1958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奖状,历史荣誉与现代民族理论有机融合,也许是促进区域认同的特色因素。在南泥沟村,白牦牛与骑马项目,民族特色的帐篷建筑,特色旅游产业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21级 张佳乐
“今天在政府人员带领下,我们逛了扎喜秀龙镇的几个村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炭窑村参观的时候,村支书给我们介绍了炭窑沟的‘六个一乡村治理模式’,该村因地制宜,在集体经济、乡村建设、移风易俗、政府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政策,在今后的调研中,我们将进入村民家中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探索在实际情况中政策的落实情况。”
——22级 郎雪梅
“首次参与田野调查,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的紧密融合。美丽的草原,高原夏菜,白牦牛,藏族风情都给我深刻的印象。我们努力学习如何观察、沟通、记录、分析,遇到了热情的当地人,也成功地被邀请进他们的家里做访谈。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收获。”
——22级李淑莉
“初入田野,我被秀丽的景色和成群的牛羊所吸引,在这两天我进行了入户调查进行调研,和淳朴的村民聊天,我发现了许多独居老人,我也对这个选题有一些兴趣,接下来的田野调查中我会持续关注以及继续详细询问,完善我的调查!”
——22级 阿依达娜
“在孙师傅的带领下,我了解了各个村落,与此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给我带来最大冲击的是当地藏族名字已经都使用汉语表达。在下午镇上的一个小卖部,老板娘一家都是藏族,但是,孩子已经有了汉族的名字,已经有了姓氏,这个现象让我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希望能继续研究下去”。
——21级 次仁达
沙尘虽大,但蒙不住同学们想要看清抓喜秀龙的眼睛。两天来,同学们积极主动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热情大方地共享所获信息,都已经初步定好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主题,如高原夏菜、旅游、养老、生态等方面。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但路上见到同学们主动打招呼的叔叔,邀请我们一起吃饭的阿姨,尽力帮助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都给了同学们莫大的鼓励和信心,相信同学们接下来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