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河西宝卷的分类、结构及基本曲调的初步考察

王文仁 柴森林 乐音的田野
2022年06月12日 11:30


河西宝卷的分类、结构及基本曲调的初步考察

王文仁  柴森林


河西宝卷的基本内容、表演特点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而文本结构、唱词唱曲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从内容分类、结构特点和唱词唱曲方面作了初步考察。本文所涉宝卷曲目、版本和曲调的数目是2008年以前的调查数据。

图片

“河西宝卷是至今还活在河西人民中间,为河西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间俗文学(民间曲艺),是敦煌俗文学的活样本。(方步和,1992年)”在广大的河西地区已流传了千百年年。今存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时期创作的《敕封平天仙姑宝卷》编者为兰州人谢塵,该宝卷讲述了在张掖临泽一带流传已久的平天仙姑传说故事,说明在康熙年间河西走廊已广为流行宝卷宣讲活动。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笔者的童年可以说是伴随着父辈念卷声中度过的。因家处穷乡僻壤,无人视察、干涉,即使在文革期间,本家氏人念唱宝卷也不必防备。记得从上小学学会写字开始,抄卷便成了假期必做的事情。所抄的第一本宝卷是《孟姜女哭长城宝卷》。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抄写宝卷时,暂不加标点符号,等抄完了,再用红墨水点标点符号。当时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明白了,宝卷在民间也称“经卷”,“经卷”的断字用朱砂研墨点上去的。
在我的记忆当中,念卷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当某家来了亲戚,邻里邻居,不分男女老少,在天黑之时聚集到这家,点上煤油灯开始念卷;冬季农闲之时或天阴下雨不能下地干活时,男男女女会凑在一起,男人念卷,女人们一边听卷、接卷,一边抓紧做针线活;时常也能看到二爷(赤脚医生)坐在院落,晒着太阳独自念卷,自娱自乐。二爷是本家除了我父亲,又一个识字先生。念卷,有时在室内,有时在院落,有时在人们常聚集的某个场所。但过年时的念卷是有讲究的。从大年除夕夜起,到正月十五止,是念卷的好时光。而年三十的念卷与其它时间的念卷是有所不同的——念卷只限在一个庄子(用高墙围起的同户族)的族人。在谁家念卷,谁家就准备好茶水、小板凳,炕上放火盆、炕桌。念卷先生念唱宝卷前要洗手漱口,在屋子靠上墙的桌上点三炷香、跪拜三叩首后开始念卷,听卷人兼接卷者,不时接唱“阿弥陀佛”的发愿祈福声。

图片

宝卷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其结构却是基本固定的,曲调也很有讲究。因此,对河西宝卷的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河西宝卷的分类

宝卷以本文传播和口头传唱的形式广泛流行于河西地区。1994-2008年间,笔者搜集的宝卷总数为133种265个版本,占全国宝卷总数的五分之一。改革开放以前所流传的河西宝卷脚本有石印本、木刻本和手抄本三种,其中手抄本居多。宝卷所讲的故事短的有五、六千字,长的四、五万字不等。河西宝卷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五类:

(一)社会生活类

反映社会生活,在流传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改编、加工,同一宝卷在不同地区的手抄本,几乎是一样的。如《继母狠宝卷》、《遭劫宝卷》等,这类宝卷数量最多,是最基本的一类。

(二)人物传奇类

河西走廊历史悠久,有苏武牧羊的足迹、霍去病沉沙折戟的事迹、西汉雄伟的长城遗迹、格萨尔王铁骑踩出的马蹄印、辉煌的西夏古碑遗迹和皇家寺庙和世界闻名的佛教文化圣地——敦煌。因此,反映历史人物传奇故事的宝卷也很多,是人们最喜爱的一类。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昭君宝卷》、《康熙宝卷》等。

(三)神话传说类

这类宝卷基本上是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改编而来,因其神话色彩浓厚,故事情节动人,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强而广为流传。这类宝卷数量不少。如《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平天仙姑宝卷》等。

(四)寓言童话类

这类宝卷充满着幻想、想象、夸张、玄幻,故事曲折动人,情节抑恶扬善,具有启示、教化功能,如《老鼠宝卷》《鹦哥宝卷》等。

(五)佛教类

这类宝卷是从敦煌佛教变文发展来的。如《目连三世宝卷》等。《目连三世宝卷》完全承袭了变文的情节,并增添了新的内容。

河西宝卷的结构功能

河西宝卷的结构可分为主要部分和从属部分,主要部分由散说与韵文构成,从属部分则是由开头、过渡和结尾三部分构成。

(一)主要部分

1.散说

散说即“道白”,是宝卷的核心部分。主要叙述故事情节,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是“讲”或“说”的部分。常常以“却说”引出。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的散说片段:

却说:

孟姜女哭长城是个惊天地动鬼神的伤心故事,大家静心听我从头说来。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多年的骚乱平息了……

2.韵文

韵文以不同的句式、句数,重复或概括前面散说部分的故事情节或延续故事展开,是“唱”出来的。常用曲调有:[七字调][七字佛][十字调][十字佛][孟姜女][浪淘沙][耍孩儿][莲花落][哭五更]等。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字句、五字句次之,句数的多少不固定。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的韵文片段:

父母叫,范其郎,放声大哭,
娘望儿,儿叫娘,十分伤痛;
你到了,山海关,日夜受苦,
丢掉了,圣贤书,功名难成。
……

图片

就韵文与散说部分的比重来说,有的宝卷韵文多于散说,有的却散文多于韵文。

(二)从属部分

1.开头

开头即宝卷的开篇。有固定的格式,绝大多数是七字句,四句式一段体结构。主要起点明宝卷名称,祈福、希望菩萨保佑的作用。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的开头:

长城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
天龙八部神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
长城宝卷初展开,众位乡亲都听来:
声声悲泣离群雁,就象孟姜哭声哀!

开头部分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讲”或“说”,也可以用[七字调][七字佛]曲调唱出来。

2.过渡

过渡是指在散说与韵文之间、韵文与散说之间,用“正是”或“真是”引起的感叹诗,诗赞体、五言句较多,句数不定。其表现形式可以是“说”出来的,也可以是“唱”出来的,常用曲调有:[五子调][五字佛][灯盏词儿]等。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选段:

……天寒地冻,缺衣少穿,千千万万的民丁生活在苦难中,真是:

始皇修长城,万民不得生;
怨声载满道,江山难安宁。

图片


3.尾声

指宝卷的结束部分,以韵文写成。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总括全篇主题,劝化育人。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结尾:

仇报仇来冤报冤,仇冤到头总结算;
为人做事要公道,伤天害理不能干。
听完此卷心地开,想听别卷明天来;
千古兴亡多少事,宝卷件件有记载。

另一类是总结、预告。如《救劫宝卷》结尾:

千辛万苦都说遍,救劫宝卷到此完。
念卷之人识字浅,语句不通白字满。
今天夜里大家散,下次听我念新卷。

结尾部分的表现形式和引子部分、过渡部分相同。

二、河西宝卷的曲调

笔者从1994-2008年间,在河西地区挖掘、整理到的曲名取其重复有:[小上楼][浪淘沙][金字经][黄莺儿][驻云飞][傍妆台][哭五更][清江引][罗江怨][皂罗袍][耍孩儿][一剪梅][锁南枝][绵搭絮][画眉序]驻马听][谒金門][一江风][前腔][红莲儿][叠落金钱][山坡羊][侧郎儿][折桂林][花音十字符][七字符][鹦哥赋][莲花落][十字符][哭音调[[五哥放羊][吹字调][腊斗字调][十字调][诉五更][七字调][尼姑下山][五字佛][七字佛][十字佛][七字赋》][十字赋][唱道情][西江月][颇麻缠][采茶词儿][平音七字符][花音七字符][苦音七字符][达摩佛][平音十字符][花音十字符][叫凋][喜凋][五更转][十二时][十二月][一枝梅][上小楼][鹧鸪天][朝天子][满庭芳][一封书][红绣鞋][红罗怨][粉碟儿][挂金锁][四朝元][柳摇金][雁儿落][步步娇][青天歌][后庭花][刮地风][金子经][五供养][楚江天][十不问][莲花乐][落金钱][白莲词][杨柳青][龙虎斗][太平年][小寡妇][十道河][阿弥陀佛][五更绵搭絮][五更黄莺儿]共计58个。河西宝卷的曲调呈显出多样性的特点,同一曲名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曲调,因此,其曲式、调式和调性等特点也有所不同。搜集到的曲调上百首,经整理取其重复共50余首。

图片

河西宝卷是敦煌变文的嫡传子孙,是活着的敦煌变文。对它的考察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敦煌变文,研究敦煌音乐。对河西宝卷曲调的研究,以上只能是抛砖引玉,对它的进一步挖掘,尚需大量的田野考察。一些现象或者疑问,需要进一步探讨,首先,有些曲名是史料中有记载的固有曲牌,但没有收集到曲调;收集到的一些曲调,是否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加工、改编或加进了民歌的素材而改变了原有的曲牌特点;有些曲名在史料中无法查阅到,但在河西地区广为传唱,它们是否为河西宝卷传唱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独有的曲调等问题;其次,一些文献,如《临泽宝卷》刊载的10首曲子,有记谱者,但没有注明念卷者;《酒泉宝卷》刊载的14首曲子,既没有注明念卷者,也没有注明记谱者,目前作为引证,似乎欠妥当,这些曲调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或重新采集。所以,对河西宝卷曲调的考察也才刚刚开始,期待更多的河西宝卷研究者能够积极参与到考察、进而研究的行列中来。

(原文发表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0-33页。旧文重拾,本公众号转发时做了必要的修改,删减了原文中的乐谱及分析。)


【本文作者系河西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结题审查评审专家、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河西曲艺研究(编号:艺规结字[2018]171号),现主持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背景下的河西古代音乐史及研究(项目编号:20XJA760004);主持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河西曲艺传承创新基地、河西学院河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中国民族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口述历史 · 目录
上一篇旧话重提 只为河西宝卷传承保护那些事下一篇河西民间舞蹈“倒羊角”再正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乐音的田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